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宝剑、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终”,直接关乎民生福祉,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品质龙泉目标的实现。
一、发展现状
据龙泉市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4.88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5.59万人,占22.4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20万人,占16.88%。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5.8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12个百分点。
根据国际通则,一般把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我市两项指标分别超过标准11和9个百分点,体现出:一是高龄化趋势明显。据“七普”数据,全市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1.02万人,十年间较“六普”的5948人增加了4279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8.28%,较“六普”上升3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工作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将越来越长,高龄老人也将逐年增加。二是空巢化特征显现。随着家庭日益小型化的趋势,空巢老人日益增多。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常住人口有家庭户9.66万户,户均人口为2.35人,比2010年六普2.86人减少0.51人。其中65岁及以上独居老人有8253户,比“六普”增长89%。
二、主要问题与困难
(一)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有待优化。全市共19个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常运营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11个,已运营养老机构5家,其中处在城区范围的养老机构3家,乡镇敬老院2家(住龙镇、安仁镇)。但部分大的乡镇片区养老机构仍是空白,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现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仍难以满足老年人就近养老的需求。
(二)传统养老方式受到挑战。随着家庭户规模的持续缩小,生存压力的加大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尤其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子女照顾老人的精力和能力越来越有限,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境况堪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处于经济和身体的“双重透支”状况。
(三)养老服务供给难以满足需求。2020年65岁及以上人口为4.20万人,其中城区、乡村分别为1.60万人、2.60万人,分别占城区、乡村总人口比例的10.61%和26.49%,占比分别高出六普2.65和2.25个百分点,农村占比较城区高出15.88个百分点,农村养老问题更为突出。养老服务供给不能适应日益高涨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大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养老产业发展,已经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三、对策建议
(一)优化养老政策体系。进一步研究制订促进养老事业发展的政策思路,出台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优惠政策,统筹协调推进养老事业逐步成型和加快发展,形成政府管理、社会兴办、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兴办养老事业的模式,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有效缓解和弥补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人员短缺、设施落后等问题,着力构建村社养老、居家养老、社会福利养老三位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以“两新”组织中的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持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继续大力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及有关部门的专项转移性支付、补助资金、福利彩票基金等支持,拓宽养老金投资领域,进行市场化投资运营,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浙丽保”受益面及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覆盖面,推进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服务,提高老龄人口的医疗保障水平。
(三)构建养老防护网络。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实行普惠加特惠、重点保障和特别扶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机制,满足多层次的养老需求。健全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以乡镇(街道)、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卫生院(所)等为依托,构建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紧急救助为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落实兜底性保障政策,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照顾服务需求,建立“空巢”家庭老人定期探访制度,实施重点人群联系服务和精密智控。
(四)夯实养老事业支撑。加强养老机构及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推进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纳入城乡更新改造和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严格执行养老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加大提升养老服务项目供给,构建十五分钟医疗服务圈。加快八都温泉小镇开发建设,提升养生农业园、仙仁长寿谷等养生养老场所,鼓励支持发展居家式、租住式、疗养式、度假式养老服务,激发“银发经济”。加快制订相关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养老护理、老龄产业管理等专业人员,组织开展相应的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配足配好养老护理员、基层医务人员。
(五)数字化赋能养老服务。围绕养老服务场景,用数字赋能养老服务,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让老年人乐享数字红利。引进医养结合机构、专业养老机构、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运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助推家居适老化改造、智能设备安装、辅助器具配置和上门服务“四位一体”,为老人提供安全监护、信息查询、智能支付、智能相伴等服务。借力数字化改革实现“智慧养老”,让养老服务向老人的家门口“精准渗透”,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