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生态工业创新强链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发布日期: 2023- 05- 29 信息来源: 龙泉市 浏览次数:

我们要真正解决经济发展动能不足,不但需要依靠“双招双引”来扩大增量,也需要向内大力优化本地企业存量。目前我市生态工业并不缺乏产业类型,而是缺乏在细分领域的深耕细作。要全面提振我市生态工业发展的“精气神”,从根本上还是需要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强链。

龙泉发展生态工业,既不能被原有产业所束缚,也不能脱离原有的产业基础,产业升级需要多个体系、各个层面共同发力。我市现有的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配件、竹木制品等传统产业经过长期的市场竞争考验,其内在生命力依然强盛。我市要构建新产业体系,“招商引新”与“改旧出新”并重并举,而且“引新”也要以有利于“改旧”为指向。

目前我市传统制造产业有的缺上下游产业链,有的缺龙头带动企业,有的缺规模营销,有的缺产品科技含量,产业集群层次不高、规模不大、竞争不强。以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相关企业200余家,2022年行业产值100亿元,虽然整个行业有一定规模,但总体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关键是缺乏核心技术,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

为此,我们建议

一、产业集群发展上精准发力

集群不强就难以推动现有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了产业集群,才有规模优势、协作配套区域竞争优势。我市汽车空调零部件、工程机械配件、竹木制品等,都有一定的产业基础,集群产业振兴才能激发跨越发展新动能才能重塑区域竞争新优势。我们要坚持引育结合,以问题为导向强化产业规划和引导,着力开展精准招商、专业招商和强链补链的重点招商推动一批如新能源车企配套产业链等大项目招引落地。同时大力扶持培育带动性较强的本地行业龙头企业,努力形成一批名家、名品、名企。要围绕转型升级,筛选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努力培育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链主型”的本地优质企业,着力构建合理的、梯队化的企业结构。要下决心在产业集群发展上找到突破口,努力形成“小气候”,加快建成以经济开发区为平台、以乡镇功能区为重要支撑、若干小微园为补充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以此推动全市生态工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科技创新和技改投上精准发力

围绕我市有资源、产业有前景的产业链,布局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向内整合现有产业的技术、成果、人才要素,向外承接省内外的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等资源,通过技术链、人才链,带动创新链,以创新引领打通生态工业“全链条”。要大力激活科技创新动能,围绕我市当前产业链进行创新,以人才培育支撑创新链,以资金链服务创新,以科技创新动产业向科研、品牌两端延伸。要大力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政府有关部门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创新项目要给予重点支持。要充分发挥浙西南科创中心的作用,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切实加强技术研发创新能力要着力推动现有业的智能改造提升,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努力解决企业“不敢投、不愿投、不会投”问题。要加大扶持政策保障要素供给,每年继续安排项目专用资金用于推动优势产业智能改造,不断夯实生态工业基础,切实提升企业的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层次提升,努力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整合资源和优化营商环境上精准发力

    要努力提高涉企服务质量,合力打造全省最优的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切实推动金融惠企、减负降本、要素保障、审批提速、柔性执法等等系列政策落地落实继续统筹推进产业数字化和应用场景建设,积极搭建服务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政企沟通、银企对接、人才服务等系列平台,为企业发展创造最优的营商环境。积极引导企业把握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的重大机遇,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战略,学习借鉴我省部分地区开展的“组团海外抢订单”行动,及时组织企业在国内外开拓市场,为本地企业对接大企业、大集团合作提供有力帮助。要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市场“大洗牌”,引导企业树立的发展理念,促进骨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逐步实现由“成本优先”向“技术领先”转型,从而动集群产业整体上一个新台阶。同时要整合资源,坚持“抓大不放小”,实行分级分类培育,在培育龙头企业同时,积极扶持一批小微企业,逐步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