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泉市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重点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托管,在服务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向食用菌、蔬菜等经济作物延伸,较好地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破解了小农户良种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服务、利益链条分享难题等难题,在粮食产业水稻、食用菌产业黑木耳、蔬菜产业“龙泉茄”的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等方面提供生产托管服务,帮助小农户获得更稳固的收入,实现利益最大化,带领部分小农户走上了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之路。
一、存在问题
1.农田基础薄弱、从业者素质偏低。龙泉山垅田(含新垦耕地)为主要耕地,占比达70%,小农户众多、户均规模小、耕地细碎化问题突出。同时,留下来从事农业的多为“38”“99”部队,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不愿去接受农业托管服务。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如何破解分散的小农户土地经营细碎化、生产效率和效益低下等现实难题?这些都是促进山区农田规模化经营所面临的时新“课题”。
2.主体发育不全、服务能力不足。近年来,虽然龙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较快,但服务粮食产业的主体占比70%,服务特色产业的只占30%,且运作时间较短,业务模式、运营方式等尚处于与小农户的“磨合”阶段,尤其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强村”公司参与社会化服务尚处于空白。同时,乡镇基层农技服务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在编不在岗等现象突出,尤其是近年来定向培养的一大批农技人员没有真正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以农业托管服务为纽带的“服务主体、小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相互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亟待有效“破题”。
3.服务领域不宽、服务链条不长。从服务领域看,目前我市已建水稻社会化服务中心和育秧中心30多家,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5余万亩,产业托管服务相对完备。从服务链条看,除了水稻产业可基本实现全产业链服务外,食用菌产业只有“菌棒加工、养菌服务”两个环节、蔬菜产业只有茄果“种苗培育、产后销售”两个环节可接受托管服务。由于示范效应不够明显,短时间内很难被小农户广泛信任,导致托管服务难以大面积推广普及。可见,小农户广泛参与农业托管服务急需精准“解题”。
4.服务管理欠缺、工作统筹不够。当前,许多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尚处在发展初期,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工作指导和暖心的配套政策支持。目前,市级层面没有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乡镇(街道)、村级层面没有设立社会化服务点,没有把相关工作纳入对相关部门、乡镇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同时,相关部门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行业指导不够,对服务流程制订、服务监管跟踪、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人才培养、配套政策出台等缺乏系统性谋划。因此,要确保农业社会化服务持续发展,既要“扶上马、送一程”,更要及时明确政策预期,建立长效支持机制,需要各级政府及部门主动“领题”。
二、对策建议
1.培育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一是培优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以粮、竹、茶、菌、蔬、蜂、果、药等八大产业农合联为纽带,大力培育合作社联合社、农业行业协会、专业服务公司等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重点为小农户或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代购代销、储藏保鲜等单环节、多环节的“菜单式”作业或全程“保姆式”托管服务。二是创新村集体托管服务模式。鼓励有条件的行政村将分散在小农户手上的土地先预流转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效将“小块田”转变成集中连片便于机械运作的“大块田”,再引入托管服务主体开展合作,引导小农户通过土地、资金入股或联营,实现小农户、村集体、托管服务主体三方共赢。三是提升乡镇公益性服务水平。确保定向农技人员从事专业,实行乡镇技术人员包村、包户责任制,定期举办社会化服务知识讲座,切实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测土配方、天气预警、病虫害预警等公益性服务。
2.整合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资源。一是延伸服务链条。把农业生产托管作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推服务方式。重点拓展农业农机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营销等社会化服务领域,努力实现田间地头、生产过程、产业链条“三个全覆盖”。二是拓展服务领域。在做好粮食生产托管服务基础上,引导服务主体积极拓宽服务领域,探索在食用菌、蔬菜主打品种、畜禽养殖、产前产后等领域和环节拓展服务的新模式,着力打通全产业服务链条。三是构建数字农合联。借鉴平湖市“数字农合联”的经验做法:搭建统一服务平台,增强跨界业务协同,提升金融支农服务,上线农技指导、农机服务、劳务服务、电子商务、庄稼医院、金融保险等涉农业务,加快构建数字农合联社会化服务体系。
3.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引领。一是培育核心示范基地。由8大产业农合联牵头,对标构建龙泉特色农产品“产供销一条龙”闭环产业链,建成一批“丽水山耕”“天下龙泉”区域公用品牌优质农产品核心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做强农事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中心综合功能、服务能力,为服务主体提供数字农业、集中育苗、烘干加工、农技服务、农资配送、农机维修、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农产品营销、仓储保鲜冷链和农事研学等拓展服务。三是发掘农业托管服务典型。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发掘典型案例、推广典型模式。创新宣传工作形式,发挥村级组织作用,通过标语、小视频等小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特色文旅活动,全面提升小农户参与农业托管服务的积极性。
4.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保障。一是强化统筹协调。市政府牵头,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牵头部门、梳理工作责任清单、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并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二是强化行业指导。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工作台账、完善作业档案,建立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切实加强对服务主体的工作监管。指导服务组织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完善经营管理、培养一线人才,切实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三是强化政策供给。用好用足“农合联”等现有涉农政策,着力为小农户提供全方位、全闭环、“产供销”一条龙的暖心服务。鼓励以村集体为主体,开展山垅田“宜机化”改造。出台针对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的信贷、保险、担保、用地、税费、培训、人才等配套支持政策,重点支持补服务、补主体、补装备、补技术,确保服务组织“愿意干”和农户“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