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浙江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印发了《浙江省山区26县和海岛县“县中崛起”行动计划》,提出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着力加强教育薄弱环节,抬升教育现代化“底部”,缩小高中教育差距。市委王忠宝书记在2022年全市教育振兴发展大会上强调,要突出普高教育提质强校,实施提质强校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借力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提升高中教学质量和高考竞争力。
龙泉一中建校于1945年,是省一级重点高中、省一级高中特色示范学校,为龙泉培养了众多优秀学子。为进一步促进县中高质量发展,市政府出台了《龙泉一中三年提质强校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C9+2录取人数突破20人,双一流大学录取人数突破90人,省重点大学以上录取率达到60%,力争65%,高考综合竞争力在丽水各重点高中排名前3名”。
目标催人奋进,强校必先强师。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强校强学的关键所在。但当前还存在一些短板,需要花大力气逐一补齐。
一、一中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短板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够优。从年龄结构来看,一中现有教师中,50岁及以上的占28%,40岁以下的仅占45%,年龄偏老化导致教师队伍活力不足。从性别结构来看,77名40岁以下的教师中,女教师55人,占71%,年轻女教师比例偏高,因生育导致的教师临时性短缺问题突出。从学历结构来看,现有专任教师172人中,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仅14人。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在区位、交通、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处于弱势,招引高职称、高学历的教育人才相对困难。如2022年11月,一中赴浙师大计划招引教育人才7名,最终仅成功引进2名。
(二)教师学习提升途径少。今年我省将正式迎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及新高考的第一年,语数英将回归全国卷,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挑战,教师自身的培训提升显得更为重要。根据《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教师每年培训不少于24学时,周期(5年)内至少参加一次90学时集中培训。随着培训标准费用的不断提升,财政保障相应不足,教师们除了规定的培训之外,没有机会参加其他的培训。这导致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滞后,与新高考的考查要求存在偏差,在知识网络和理念定位上均与全国卷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教师职称晋升渠道窄。现有专任教师172人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人,占比为0.58%;高级职称教师76人,占比为44.2%;中级职称教师60人,占比为34.9%。目前学校中达到高级职称评审要求的教师较多,但因高级职称满额,实施“退二进一”的政策,造成高级职称较难评聘。如学校现有近10位丽水市名优教师,他们达到高级职称评审条件已经超过五年,但仍未能评上高级职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内驱力。
(四)教师待遇和工作强度不匹配。一中教师平均在校时间超过10个小时,特别是班主任、骨干教师与学校中层干部负担明显增加,教师的付出和实际收入不匹配。因高考升学压力大,高中教师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容易造成精神上高度紧张,一些教师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上相关部门考核、评比、关注、转发等任务常常通过学校布置给学生和家长,教师的非教育教学负担和干扰不是偶然现象。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二、做强师资推进一中提质强校的对策建议
2023年,龙泉一中将紧紧围绕《三年提质强校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力争各项指标更进一步。对标对表目标任务,客观分析存在问题,我们迫切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给予一中更大关注和支持,助力一中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为实现既定提质目标、推动“县中崛起”奠定扎实基础。
(一)持续加大教师的招引力度。尊重教师成长发展和队伍建设规律,深入分析教师梯队结构及未来3-5年教师需求趋势,科学编制用编计划,合理设置引进岗位,并优化专业、学历、职称、工作经历等具体条件设置。定期组织到全国知名师范类院校、双一流高校等进行引才政策宣传,开展教育人才招聘等相关工作。进一步完善教育人才尤其是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在住房、租房、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持续关注关心人才引进后的工作、生活动态,经常性组织交流座谈,确保优秀教师“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
(二)全面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一是支持教师继续学习。通过与高校合作,每年设立面向在校教师每学科不少于3人的教育硕士专项计划,支持教师提升学历学位,同时借助优势研究资源,在教育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二是加强教师全员培训。重点围绕新高考综合改革,在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为教师助力赋能,让教师更好地聚焦新课标,研究新教材,打造新课堂,应对新高考。借鉴周边县市做法,加大培训投入,提升培训层次,让教师有更多“走出去、学回来”的机会。三是用好山海协作资源。加强一中与外地高中名校的校校合作,明确师徒结对、跟岗锻炼、教研互助、线下送教、教师培训、学生交流等帮扶合作。
(三)着力保障教师的职称待遇。建议由人力社保局牵头,尽快研究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教基〔2021〕8号)精神,适当提高高中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在原有中高级职称名额基础上再予增加指标,增设校聘中级、高级岗位,改变当前职称评聘难现状,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同时适当提高高中教师的工资收入,综合考虑不同学段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值,适当提高高中绩效工资总量,合理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充分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四)切实优化教师的教学环境。一是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完善教师心理健康体检,开展结果评估干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二是推动减负增效。建立教师减负长效机制,制定非教育教学工作进校园年度计划,严格执行进校园活动审批制度,由市委教育工委审核确定,未纳入计划的,原则上不予以进校园,切实加强进校园活动审核把关,逐步减少非教育教学事项对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干扰,让一线教师集中精力抓好自身教学和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