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龙泉宋韵文化新名片
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文化标识。龙泉作为国家历史名城,拥有青瓷、宝剑两张“金名片”,更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既是龙泉的文化之根,个性和品味所在,更是龙泉当前和今后的发展之本。西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市现存历史最为悠久、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一个区块。
“特色打造西街宋韵文化主题街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市民记住乡愁”是市委十五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工作部署,也是民众所盼。农工党龙泉市支部就宋韵西街的打造开展调研,为此提出“依托龙泉西街历史文化古街区,将其打造为龙泉宋韵文化新名片”的建议:
一、丰富内涵,保护利用现有基础,提升西街文化传承
一是丰富龙泉宋韵文化多元内涵。加快研究和挖掘我市宋韵文化,尝试“跳出龙泉看龙泉,跳出龙泉看宋韵”的视域,重拾文化遗珍,拓展龙泉文化基因图谱。将宋韵文化充分在西街古城区的规划和运维中以多元手段展示、活化、传播,通过设立西街整体介绍的场所,建立龙舟文化传承基地和场景简介等形式活化我市名人、龙舟、弄堂、商埠等特色文化,突出老街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
二是加强西街宋韵古迹保护力度。启建于宋代的云水渠是龙泉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是西街的灵魂。建议尽快对云水渠进行整体治理,截污纳管,雨污分离,制定管理制度,加强保洁宣传,合理规划埠头、叠梁板闸等设施,加大保护力度,强化街区特色,提升城市品质。
三是重点推进闲置区块的文化打造。重点打造三江口吊脚楼区块,盘活周边闲置的国有房产,增加宋韵与剑、瓷、茶、芝等产业的结合和延伸,增设宋韵生活场景,配以点茶、焚香、插花、绘画等形式,结合“产城融合、景城一体”的探索工作,聚力将该区块建设成为融现代文明与宋韵文化为一体的“龙泉版清明上河图”,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宋韵文化招牌。
二、秉承宋韵,聚焦宜居宜业宜游,推动西街业态植入
一是聚焦人居环境,塑造安居样板。秉承“人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以“微改造、精提升”方式,参照杭州南宋御街“小切口、大场景”做法,紧密围绕我市“中兴”战略,实施环境提升项目。融入宋风宋韵,加快三江口、宫头等区块的改造提升工程,加强老街区块消防设施配备,整改用电线路,加大消防监管力度,进一步营造西街美好宜居的生活空间。
二是牢记共富嘱托,引导业态植入。着力打造新老业态完美融合、宋韵文化弥漫的市井西街。建议按照分类别、分区域原则引导业态聚集,在沿街区块鼓励恢复“剑铺、瓷号、菇市、药行”等传统业态;在坊巷院落区块引进名家大师工作室、城市书屋、创意设计、民俗体验等文化类业态,辅以客栈民宿;在滨河区域引进各类酒吧、咖啡屋、茶吧、主题酒店、小酒馆、餐吧等生活休闲类业态,聚集人气,让其成为“龙泉的西湖边”。
三是打造形象IP,构建智游系统。建议立足剑瓷特色产业,选取不可替代的资源进行文化包装,形成独特的文化IP,通过地标打造、老字号品牌设计、衍生品开发、两宋文化主题舞台等形式,让游客有东西看,让导游有故事讲,推动龙泉宋韵文化的有形化传播。建立全方位的智慧旅游系统,将西街文化、游玩动态、商家特色和注意事项等信息呈现游客,同时运用声光电等数字化展示手段,增强西街宋韵文化的可看性,丰富游客“智游”体验感。
三、规划项目,打造西街未来社区,塑造龙泉宋韵经典
一是统筹规划宋韵西街“五位一体”的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优势,参考宁波“宋韵西塘”的打造思路,树立整合观念,做出统筹安排。将云水渠、九姑山、天台山、凤凰山、留槎洲、龙泉溪和老街联动打造,形成“街、渠、山、洲、溪”相互联系的宋韵西街整体,让自然景观与宋韵人文进行有机融合,为龙泉宋韵文化在当代的体现塑造具体的载体,激发创新精神,焕发人文力量。
二是打造宋韵西街未来社区,创建省级试点项目。建议以“宋韵”赋能,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未来社区”为目标,围绕“创业、邻里、健康、教育”四大主题,创建集线下多功能服务空间与线上多业务协同的民生服务应用。通过绿色、开放、共享等先进理念,打造一个居民有归属感、舒适感的未来社区,争创省级样本。
三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营造宋韵龙泉数字基地。数字技术赋能景区,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加快推进以留槎洲为核心的宋韵龙泉数字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原有建筑资源进行数字技术“微建设”,通过改变视觉背景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空间和不同阶段的丰富体验。以前沿数字科技,增强基地沉浸式体验;以剧情化设计,打造沉浸式互动文旅体验;以乐享宋韵魅力,传承龙泉非遗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