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是青年个人的人生大事,青年婚恋则是家国大事。据《2020年浙江省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办理结婚登记27.77万对,比上年减少1.59万对,减少5.42%.大龄青年“婚嫁难”逐渐从“个人家庭困扰”向“社会公共问题”转变,解决青年的婚恋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议题。
一、我市大龄青年“婚嫁难”现状及原因
一是乡镇男青年“婚嫁难”。以竹垟畲族乡为例,2020年,35至60周岁男性中共有176名男性处于未婚状态,占该年龄段男性总人数的9.44%,二是机关女青年“婚嫁难”。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45个单位(乡镇街道和部分市直单位)的5277名女干部中未婚的有1088人,未婚女干部30岁以上的有120人,占未婚女干部人数的10.3%。
从外部原因看,一是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40岁适婚年龄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人。二是传统婚嫁观念的影响,“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仍占主流,大多数男性不愿意与一个职位、学历、收入都比自己高的女性结婚,大多女性也不愿与一个条件比自己差的男性结婚,因此产生了“结构性剩余”。
从内部原因看,乡镇男青年多居住在较偏远地方,与外界交流较少,就业能力不足,经济条件较差,尤其是受教育程度低容易导致思想守旧,往往不愿学习就业创业技能改变现状,陷入了恶性循环。对机关女青年来说,繁忙的工作以及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导致交际圈小,并且较好的工作和较高的学历使得机关单身女青年在择偶上要求更高,对婚姻有更多的思考,采取“宁缺毋滥”的慎重态度。
近年来,全市上下助力解决大龄青年“婚嫁难”问题,如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团市委在2021年成功组织开展了三场青年人才交友活动,活动参加人数为92人,后续跟踪调查显示交友成功20人,成功率为21.7%。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活动时间不固定、活动场次少、社会知晓率低等原因影响,活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解决大龄青年“婚嫁难”的建议
(一)支持就业创业,增加青年婚恋优势。定期组织对农村青年进行免费的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让他们能拥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获得相应的就业岗位或进行自主创业,提高青年婚恋必备的能力素质和经济基础。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服务,引导青年树立“劳动伟大、就业光荣、创业可敬”的理念,帮助他们转变消极的婚恋思想,能够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有效的行为面对婚恋和人生。
(二)助推群团合作,打响婚恋交友品牌。推进“亲青恋”龙泉市青年人才交友联谊活动和“兑兑”红娘工作室两个青年婚恋公益平台开展合作,在情人节、妇女节、青年节、“5.20”、七夕等特殊的节日节点举办大型交友联谊活动,打响品牌社会知名度。加强婚恋服务的针对性,对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型服务,开放“兑兑”红娘工作室网上报名平台,扩大青年数据库,推动构建“上下联动、线上线下互动、青年需求推动”的婚恋交友服务模式,针对城市适龄未婚青年、农村适龄未婚青年、适龄未婚流动青年等提供符合群体需求的个性化服务。
(三)做好长链服务,引导正确婚恋观念。婚恋服务是个长链,包括价值引领、介绍牵手、家庭建设和养育服务等多个环节。开展“家家讲堂”、主题宣讲、心理咨询等,加强对青少年人生观和婚恋观的引领,加强新型家庭关系建设的培育工作,强化对新家庭养育工作的支持力度等。整合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资源,建立青年婚恋交友服务热线,为单身青年提供婚恋交友活动信息咨询服务,并为单身青年男女解答婚恋交友疑惑。
(四)规范婚恋管理,提升婚恋服务水平。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社会力量应齐抓共促,规范商业婚恋机构中的乱收费、信息不实、诈骗频发等乱象,促进公益性的红娘志愿服务团发展,健全制度规章,严格审核信息,开放组织生态,以免费公益服务解决大龄青年的婚恋问题。为“亲青恋”工作人员和红娘志愿服务团提供相关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