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衎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几点建议》的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将提案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独特的精神标识和中华民族精神“根”与“魂”、最宝贵的精神品格和命脉的高度,定位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及各个学校的统一思想,传统文件教育走进学校,进入课堂,全面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同时利用节假日、传统节日及地方性的传统文化特色等活动,对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在立德树人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龙泉市教育局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开齐开足开好美育课程。学校美育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曲、戏剧、影视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开设艺术课程,小学音乐、美术各2课时,初中每周音乐、美术各1课时,普通高中按《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保证艺术类必修课程的6个学分(相当于108课时),任何学校不得改变课程设置,不得擅自删减课时,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美育课时,有条件的要开设舞蹈以及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大力推进书法进课堂活动,重视和加强美育经典教育,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和美育校本课程。(将美育课程开设情况纳入学校考核内容,列入督导室考核。)
二是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载体。依托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等,每年举办系列文化艺术活动(独舞、独唱、独奏),定期举办“剑瓷之韵·文艺”、“剑瓷之风·美术”、剑瓷之光·科技”比赛,至今已经举办了15届。各中小学以艺术课程普及性美育活动和艺术类团体(兴趣小组)为重要抓手,通过举办艺术节、艺术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开展传统文化(书法、黄梅戏、国学经典等)进校园等活动普及美育知识。为“班班有歌声,生生有特长、校校有特色”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探索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课程化管理,开展一校一品创建活动,开设校本课程,如:小梅小学的《陶吧拾趣》、西新小学的《城隍墨韵》、民族中学的《走近山哈》、南秦小学的《乡土音韵 》、西新小学《剑娃带你逛西街》、东升小学的《画说非遗》之民间习俗》、西新小学的《地方传统校园心理游戏》、《故里安仁》、城北小学的《城北提线木偶戏》、宝溪小学的《瓷娃带你游宝溪》、住龙小学的《红娃带你走住龙》、顺风学校的《龙泉之歌》、塔石小学的《舌尖上的乡愁》、龙南小学的《山村金蕈》、锦溪小学的《山娃剪纸》等等,一大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精品内容走进校园,进入课堂,成为了龙泉人自己的教材。使学习传统文化更加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持续性。建立学生课外活动记录制度,将学生参与乡村文化艺术节,学习地方特色和民族民间艺术,欣赏文艺演出,参观艺术展览作为中小学为综合素质评价“审美与表现”的实证材料认定依据。深入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每年开展体艺达标测试,测试成绩将纳入学校发展考核内容。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与龙泉市教育局联系。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联系人:陈春娥,联系电话:7763733。
龙泉市教育局
2022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