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龙泉市七人普专项分析——人口自然变动情况篇

索引号:002656599/2022-50894   生成时间:2022-03-11 10:06:57 发布机构:龙泉市统计局 点击数: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图文解读链接:点击查看图文解读
视频解读解读链接:点击查看视频解读

人口自然变动是指人口出生和死亡所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和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变化的过程。人口自然变动是人口作为一个生物群体必然的变动,它受生理因素所制约,同时受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因素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龙泉市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群众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同时,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口死亡率也日趋下降,死亡水平趋于稳定。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维持低增长水平,人口发展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阶段,促进了龙泉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育水平

生育水平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所出生后有生命现象的活婴总数与育龄妇女(指15至49周岁的女性人口)总数相比达到的程度。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对10%人口进行生育情况的抽样调查,汇总数据显示,全市近10年来生育水平明显下降,育龄妇女生育状况发生较大变化。

(一)育龄妇女状况

1、育龄妇女人口总量持续减少,占女性人口比重明显下降

“七普”数据显示,全市育龄妇女人数为51158人,比“六普”的61710人减少了10552人。育龄妇女人数占全市总人口比重为20.56%,比“六普”的26.30%下降了5.74个百分点,占女性总人口的比重为41.98%,比“六普”的53.95%下降了11.97个百分点。

龙泉市育龄妇女数量比重

3-1


女性总人口

(人)

育龄妇女人口

(人)

占女性总人口

比  重

(%)

2010年“六普

114374

61710

53.95

2020年“七普

121869

51158

41.98

2、育龄妇女年龄构成变化明显,生育高峰期妇女比重明显下降

十年间,各年龄组妇女比重变化差异较大,35-44岁妇女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比重明显下降,特别是35-39岁的孕龄妇女,比2010年的11707人减少4814人,占育龄妇女人数的比重从2010年的18.97%,下降到2020年的13.47%,下降了5.50个百分点。

龙泉市育龄妇女各年龄段人数及构成

3-2

年龄

育龄妇女人数(人)

育龄妇女构成(%)

七普

六普

七普

减“六普

七普

六普

七普

减“六普

总 计

51158

61710

-10552

100.00

100.00

   -

15-19岁

5303

6125

-822

10.37

9.93

0.44

20-24岁

4832

5357

-525

9.45

8.68

0.76

25-29岁

5472

6169

-697

10.70

10.00

0.70

30-34岁

7616

8116

-500

14.89

13.15

1.74

35-39岁

6893

11707

-4814

13.47

18.97

-5.50

40-44岁

8598

12925

-4327

16.81

20.94

-4.14

45-49岁

12444

11311

1133

24.32

18.33

6.00

(二)生育情况

1、育龄妇女一般生育率持续下降

2020年全市育龄妇女一般生育率(也称总生育率,指一年内活产出生人数与同期平均育龄妇女之比)为32.85‰, 比“六普”的32.73‰上升了0.12个千分点。各年龄段生育率变化差异较大,除30-39岁年龄组和45-49岁年龄妇女的生育率明显提高外,其他年龄段生育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30-34岁年龄组上升幅度较高,超过20个千分点20-24岁年龄组下降幅度较下降了超过27个千分点。

龙泉市育龄妇女各年龄段生育率

3-3                                  单位:


2020年“七普

2010年“六普

2020年比2010年增减

总 计

32.85

32.73

0.12

15-19岁

3.60

6.88

-3.28

20-24岁

49.75

76.78

-27.03

25-29岁

123.60

132.98

-9.38

30-34岁

76.06

51.16

24.90

35-39岁

24.48

21.33

3.15

40-44岁

5.83

7.19

-1.36

45-49岁

2.69

0

2.69

2、生育孩次构成状况明显变化,多孩生育率略有上升

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有生育的15-49周岁育龄妇女中,一孩生育率为15.89‰,比“六普”下降了3.71个千分点,二孩生育率为16.32‰,比“六普”提高了4.69个千分点,多孩生育率为0.64‰,比“六普”有微弱的下降。从生育的孩次构成看,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生育一孩的比例与“六普”的59.88%相比下降了11.51个百分点,二孩率比“六普”提高了14.15个百分点。

龙泉市育龄妇女孩次生育率及孩次构成

3-4


2020年“七普

2010年“六普

生育率(‰)

构成(%)

生育率(‰)

构成(%)

合 计

32.85

100.00

32.73

100.00

一 孩

15.89

48.37

19.60

59.88

二 孩

16.32

49.68

11.63

35.53

三孩及以上

0.64

1.95

1.50

4.58

3、平均生育子女数继续略增,存活率略减。

2020年全市15-50岁妇女平均每人活产子女数为1.24胎,比“六普”的1.20胎增加了0.04胎,增幅为3.33%;平均每个妇女存活子女数为1.19胎,与“六普”持平;存活率达到96.61%,比“六普”降低2.59个百分点。全市各年龄组妇女活产子女的存活率均在96.2%以上,表明龙泉市婴儿死亡率和青少年死亡率已经下降到很低的水平,因子女死亡而造成的补偿性生育也降到了较低的水平,这是全市长期以来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和优生优育的成果。

龙泉市15-50岁妇女平均活产、存活子女数及存活率

3-5                                单位:胎、%

年龄

平均活产子女数

平均存活子女数

存活率

“七普”

“六普”

“七普”

“六普”

“七普”

“六普”

总 计

1.24

1.20

1.19

1.19

96.61%

99.20%

15-19岁

0.47

0.01

0.45

0.01

96.32%

100.00%

20-24岁

0.54

0.36

0.53

0.36

97.61%

100.00%

25-29岁

0.87

0.85

0.85

0.84

98.47%

99.18%

30-34岁

1.38

1.26

1.33

1.25

96.54%

99.50%

35-39岁

1.58

1.42

1.53

1.42

96.36%

99.63%

40-44岁

1.52

1.52

1.46

1.50

96.29%

98.85%

45-49岁

1.50

1.73

1.45

1.71

96.54%

99.03%

50岁

1.51

1.78

1.46

1.76

96.60%

98.72%

4、高学历妇女、智力型从业妇女生育有所提高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育观念,生育水平差异明显,未上过学和小学的15-50岁妇女,其平均活产子女数分别为0.95胎和1.56胎,低于“六普”的2.56胎和1.97胎,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妇女的平均活产子女数较“六普”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分别比“六普”提高0.2胎、0.35胎、0.22胎、0.25胎。

龙泉市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平均每个妇女活产子女数

3-6                                     单位:胎

教育程度

2020年“七普”

2010年“六普”

总  计

1.24

1.52

未上过学

0.95

2.56

学前教育

1.50


小  学

1.56

1.97

初  中

1.48

1.26

高中及中专

0.94

0.59

大学专科

0.94

0.72

大学本科

0.92

0.67

研 究 生

0.86


职业是影响生育水平的又一重要因素。不同行业的工作状态、社会角色、经济收入都直接影响不同职业妇女的生育行为。全市各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及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等智力型职业15-50岁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为1.04胎,而体力型职业平均活产子女数为1.41胎,两类职业妇女活产子女数差异明显。从具体职业看,职业为“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的育龄妇女的平均活产子女数最高,达1.56胎,最低的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只有0.97胎。分城乡看,城镇从业育龄妇女的平均活产子女数1.28胎,比农村1.48胎少0.2胎。

按职业分的平均每个妇女活产子女数

3-7                                 单位:胎


合计

城镇

农村

合 计

1.31

1.28

1.48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1.42

1.43

1.38

专业技术人员

1.01

1.01

1.03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0.97

0.95

1.19

商业、服务业人员

1.32

1.30

1.41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1.56

1.44

1.63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1.52

1.50

1.58

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1.42

1.43

1.38

二、死亡水平

人口死亡是影响人口变动的决定因素之一。在关于人口死亡的各项指标中,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不受年龄结构的影响,是反映人口健康水平、死亡水平的基本指标,它们的高低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常被国际上用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

1、婴儿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是指婴儿出生后不满周岁死亡人数同出生人数的比率。全市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全市共有零岁死亡人口4人,与“六普”的8人相比,减少4人;婴儿死亡率为2.12‰,比“六普”的3.34‰下降了1.22个千分点。

2、平均预期寿命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市各级政府一方面抓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改善民生,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稳步提高。根据“七普”数据初步计算,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预期寿命为75.76岁,其中男性为74.56岁,女性为77.59岁。

三、自然增长

自然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另外,人口自然增长率还可以用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表示。当全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全年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时,则为负值。因此,人口自然增长水平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相对水平,它是反映人口再生产活动的综合性指标。

全市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出生人口1891人,死亡人口1748人,自然增长143人。出生率为7.60‰,比“六普”下降了2.61个千分点;死亡率为7.02‰,比“六普”下降0.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0.57‰,比“六普”下降1.92个千分点。全市计划生育成绩明显,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

龙泉市人口自然增长情况

3-8                                     单位:人、


出生人口

死亡人口

自增人口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2010年“六普

2395

1811

584

10.21

7.72

2.49

2020年“七普

1891

1748

143

7.60

7.02

0.57

分乡镇(街道)看,出生率最高的是道太乡为10.73‰,最低的是岩樟乡为5.72‰;死亡率最高的是道太乡为39.13‰,最低的是剑池街道为1.46‰;自然增长率均保持较低水平,最高的剑池街道为6.10‰,最低的龙南乡仅为负增长30.10‰。

分乡镇(街道)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3-9                              单位:人、‰


出生人口

死亡人口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龙泉市

1891

1748

7.60

7.02

0.57

龙渊街道

393

169

7.29

3.14

4.16

西街街道

142

83

6.62

3.87

2.75

剑池街道

612

118

7.56

1.46

6.10

石达石街道

36

52

7.76

11.21

-3.45

八都镇

135

189

7.99

11.18

-3.19

上垟镇

69

125

8.55

15.49

-6.94

小梅镇

47

58

7.42

9.15

-1.74

查田镇

77

98

9.43

12.01

-2.57

安仁镇

116

134

8.20

9.47

-1.27

锦溪镇

44

68

7.68

11.87

-4.19

住龙镇

17

35

5.87

12.09

-6.22

屏南镇

13

46

7.21

25.50

-18.29

兰巨乡

52

89

7.31

12.51

-5.20

宝溪乡

19

58

7.31

22.31

-15.00

竹垟畲族乡

22

55

6.16

15.40

-9.24


出生人口

死亡人口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道太乡

34

124

10.73

39.13

-28.40

岩樟乡

5

27

5.72

30.89

-25.17

城北乡

30

98

8.83

28.83

-20.01

龙南乡

28

122

8.97

39.07

-30.10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