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仙境,桃花源里人家”,走进省级历史文化村上垟镇源底村,只见粉墙高耸、鸳瓦黛青、雕梁画栋,30多幢明清时代的古民居屹立于此,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见证着一代代人的成长兴亡。 图为徐氏宗祠“敦本惟源”四字及对联 徐氏家族是源底村旺族,迄今已有23代子孙,700 多年历史,出现过徐仰山、徐敬五等众多爱国志士,令后人怀念、瞻仰。在徐氏祠堂,“敦本惟源”四个大字正立中间,两边书有“继祖宗一派传真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字样,“克勤克俭,惟读惟耕”成为徐氏祖训,也是徐氏族人安身立命之本。
徐氏先民早先靠贩卖木材起家,经几代人辛苦经营、克勤克俭,才日渐发展致富,成为源底村的旺族,但是物质的丰饶并没有改变徐氏族人的初衷,反而还保持“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家族子弟勤学苦读,争做有志之士。 辛亥革命志士徐仰山故居石柱上有一副对联,“欲高门第须与善,要好儿孙即读书”。徐氏的古宅正门多有“东海旧家”“山辉川媚”“山水文章”“月山拱秀”等题字,不仅表达了徐氏家族对文化精神的完美诉求与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更表达其对子孙儿女读书进修学识的殷切期盼与保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图为徐仰山雕像 说起徐仰山,在源底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毅然放弃了优越安逸的生活,投身辛亥革命,为民族大义鞠躬尽瘁的革命烈士深受后人爱戴与敬仰,还曾被被国民党元老、高级将领李济深题词赞为“烈士之血、主义之花”。 徐仰山原名徐杰,小名世廉,是徐氏第14代族人,出生于光绪年间,并于光绪三十年(1904 )中得举人。本有望步入仕途的他,却选择另一条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中举两年后,他离开父母妻儿远赴日本留学,从此走上了爱国救亡之路。
在日期间,徐仰山结识了孙中山、宋教仁等一批革命先辈,追随他们加入了同盟会。他被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思想和高尚人格所折服,心生高山仰止之情,改名为仰山,立誓终身追随先生,革命救国。 1908年,徐仰山学成归国,全力置身于民主革命,为筹集革命活动经费曾多次典卖家产,四处借款,最后负债累累。期间,还三次因参与策划革命武装起义而遭被捕下狱,受尽严刑拷打但仍坚贞不屈。当时的龙泉乡贤项应铨曾去杭州仁和监狱探监,并后有诗曰:“我昔探君冤狱里,君眦欲裂发欲指。寸心无非忧国是,泰然鼎镬若甘旨。”徐仰山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形象跃然纸上。1913年,徐仰山在杭州西湖边惨遭杀害,年仅36岁,一颗冉冉升起的革命新星就此陨落。 壮志未酬身先死,烈士精神照千秋。徐仰山就义后,众人无不深感痛惜,纷纷写诗悼念。当日护送烈士骸骨还乡的吴嘉彦作诗歌写道:“郁郁终天戴覆盆,巫咸不下问衔冤。九泉未化苌宏血,千里谁招杜宇魂。敢望姓名光简册,要留正气烛乾坤。皖公山下麟遭脯,剩有家风好共论。”邑人毛翔亦赋诗悼念:“苍天溃溃竟如斯,惨道杭城没命时。壮志未酬裹马革,羁魂留恨泣鸱夷。家乡归骨芳名在,才气令人后日悲。世事休将成败论,千秋史册姓名垂。” 除了徐仰山,徐氏家族不乏仁义之士。《贵溪徐氏宗谱》记载:“贵溪源底徐族为龙泉数百年乔本世家,有好善乐施之士……见岁荒乡人缺食,怅然而引为己任……”书中这位“好善乐施之士”便是徐敬五,徐氏第15代族人。 徐敬五是当时源底村的首富,拥有1200多亩田产,家境殷实,生活富裕,在民族危难之际,曾为国为民做出不少贡献。1938年,他曾给抗日前线捐赠了一万元钱,当时的《东南日报》曾登报表彰。次年,源底村遭遇天灾岁荒,乡人缺粮饥饿,他又拿出500石谷(约为3万公斤),创办私立义仓,以赈济贫民,救民于水火,由此还被誉为“东海仁风”。 革命时期,徐氏家族涌现出了徐仰山、徐敬五等一批志士绅士,用自身行动践行着徐氏家风。和平时期,该家族还走出了众多从事军政法律、文化教育、医学卫生、科学研究、商贾经营等人才,活跃在各行各业,虽星散各地,但融于血脉的家风家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图为修缮后的徐氏宗祠 “今日源底村,古称贵溪源;先人重仁义,孝悌礼当先;教子勤耕作,光学育英才……”如今,徐氏后人根据先人事迹及家规家训编写的《源底颂》,已成为后人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不仅如此,后人还专门成立了徐氏文化研究会,深入挖掘先辈优良的思想及家训文化,并加以继承,使之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