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龙镇碧龙村的杨家大屋,始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大屋占地2700平方米,共分三进,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正厅名“四知堂”,第三进名“缵德堂”,两侧住房,最多时共有20户100余人居住。
这里的“四知堂”乃是杨氏后裔避乱迁居时,为纪念祖先杨震而建的厅堂。这里流传着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杨震是东汉大儒,为官公正廉洁。杨震赴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县时,昌邑县令王密夜里怀揣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感恩杨震早年举荐之恩。杨震拒收,王密劝说:又没人知道,您就收下吧。杨震却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
碧龙村的杨震后裔为铭记先祖高尚德操,在建造杨家大屋时设立了“四知堂”,并在堂前刻上“清白传家为上策,四知处事是良图”的两句箴言,作为家训代代相传。
上百年来,杨家恪守的正直忠毅、清正廉洁之道,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革命战争年代,从这间大屋里走出了一批批革命志士,先后有50位村民在这里接受红色教育光荣入党,有10人在浙西南革命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1年,国民党军队包围了碧龙村。当时敌人将矛头指向碧龙村党组织领导者、游击队队长杨达銮。敌人将杨家大屋内的男女老少关进大庙,大屋四门紧锁,他们计划烧掉杨家大屋,逼迫杨达銮现身。杨达銮得知消息,毅然挺身而出,他说:“能用我一人的生命换来几百人的自由,保住杨家祖屋,我死也值得!”同年12月,杨达銮在福建浦城高溪村英勇就义,时年33岁。
1942年,国民党反动派为探听浙闽边境共产党领导人张麒麟下落,将碧龙村党员杨天保、杨天佑、杨金贵等10人拘捕。敌人扬言:“再不交代就先杀两人,直到把抓来的共产党员全都杀死。”面对敌人的枪口,10位党员视死如归不为所动,敌人无可奈何下了“催死令”,指着杨天保、杨金贵说:“今天就先杀你们两个!”刑令掷地,静如死水,只见杨天保平静地从怀中掏出三块银元,对着杨天佑说:“天佑哥,请你代我转交最后一次党费。”言毕慷慨就义。虽然银元被一旁的敌人夺走,但后来杨天佑拿出个人积蓄替杨天保完成了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