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面对经济新常态,经济转型升级和机器换人的步伐加快,全市采取多种途径促进和保障劳动就业,努力为从业人员收入稳定增长创造条件。
一、基本情况
2016年末,我市全部单位(含规上私营)期末人数45062人,比上年同期减少491人,同比下降1.08%。劳动报酬总额稳步增长,从业人员工资总额2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9亿元,增长7.13%,从业人员平均工资5696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527元,增长8.63%。
二、单位从业人员人数变动主要特点
(一)人员就业结构继续调整
1.从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看,从业人员一增三降。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1323人,同比增长3.01%;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81人,比上年同期减少502人;其他单位从业人员4533人,同比下降0.35%;规上私营单位从业人员29025人,同比下降1.04%;国有、集体、其他、规上私营单位所占比例如右图:
2.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组看,有7个行业从业人员有所增加,有11个行业从业人员不同程度减少,还有1个行业从业人员与去年同期持平。我市从业人员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最多的是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第三是教育,分别增加了586人,209人,83人。人数减少最多的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其次是建筑业,第三是制造业,分别减少480人,347人,232人。
3.从产业结构看,二产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三产比重有所上升。 2016年末,全部单位(含规上私营)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8726人,同比下降2.47%,占比63.75%,比上年下降了0.9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6304人,增长1.51%,占比36.18%,比上年提高了0.92个百分点。
(二)职工文化素质稳步提升
从职工素质来看,职工文化素质有所提升,但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2016年末,我市全部单位(含规上私营)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为11516人,同比下降0.84%,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5.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员15655人,同比增长4%,占比为34.7%。但初中及以下学历16186人,占从业人员比重虽较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但仍高达35.9%。
三、单位从业人员报酬增长主要特点
2016年,我市全部单位(含规上私营)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从业人员工资总额25342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869万元,增幅为7.13%。从业人员平均工资56962元,同比增长8.6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8001元,同比增长8.41%。
1.从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看,国有单位平均工资最高。受2016年国家全面政策性调资及用工成本逐步上升的影响。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其他经济单位、规上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均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2016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最高,达到91058元,集体单位、其他经济单位和规上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分别为49447元、53815元、44309元。
2.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组看,有16个行业劳动报酬有所增加,有3个行业劳动报酬不同程度减少。平均工资居前三位的是金融业134497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11818元,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92910元。平均工资居全市最后3位的分别是采矿业36369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5113元、住宿和餐饮业30412元。
2016年龙泉市全部单位(含规上私营)分行业工资增长情况 |
| |||
行业 | 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元) | 增速 (%) |
| |
2016年 | 2015年 |
| ||
金融业 | 134497 | 127013 | 5.89 |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111818 | 102369 | 9.23 |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92910 | 86252 | 7.72 |
|
教育 | 78242 | 77999 | 0.31 |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77033 | 64390 | 19.64 |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 | 65801 | 55616 | 18.31 |
|
房地产业 | 57449 | 45864 | 25.26 |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57311 | 63138 | -9.23 |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57073 | 63041 | -9.47 |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55458 | 50760 | 9.26 |
|
农、林、牧、渔业 | 55306 | 54300 | 1.85 |
|
制造业 | 48440 | 44295 | 9.36 |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46863 | 66938 | -29.99 |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44419 | 36273 | 22.46 |
|
建筑业 | 39050 | 36900 | 5.83 | |
批发和零售业 | 36675 | 35861 | 2.27 | |
采矿业 | 36369 | 32669 | 11.33 |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35113 | 32598 | 7.72 | |
业 | 30412 | 28955 | 5.03 |
四、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渠道有待拓宽
受全市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入及机器换人政策等影响,一些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有所削弱,尤其是淘汰过剩产能过程中,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较大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同比下降。2016年末,全部单位(含规上私营)第二产业从业人数28726人,比2015年同期29452人,减少726人,同比减少2.47%,其中,工业从业人数较2015年减少379人,同比下降1.96%,二产从业人员稳中趋降已是大势所趋。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服务业)从业人员有所增加,目前吸纳就业人员占全市的36.2%,与发达地区比,就业主渠道作用发挥得还不够明显,需加快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放大就业吸纳效应,拓宽就业渠道。
(二)行业收入差距显著
由于单位性质和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工作时间等不同,导致不同行业职工的收入出现显著差异。2016年末,在国民经济行业中,人均工资水平最高的是金融业,人均工资为134497元,其次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人均工资为111818元,人均工资水平最低的是住宿和餐饮业,人均工资为30412元,行业间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相差4.42倍,比上年的4.39倍差距有所扩大。
(三) 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劳动力市场既面临一线普通工人招工难和技术工人的严重短缺,也面临高校毕业生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难。一方面有一定专业特长、技能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另一方面,部分人员由于技能单一,素质较低,观念滞后,就业难度较大,还有一些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不多,存在一个错配的现象,使得“有人无岗上,有岗无人上”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五、对策及建议
(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展劳动就业空间
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要紧抓“转型跨越发展”的机遇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和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拉动就业向三产加快转移。特别是要鼓励、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为主的服务业,加快我市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扩大我市服务业在现代物流、星级酒店、休闲旅游等多个行业的招商引资,从而促进我市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劳动力结构之间的平衡。
(二)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营改增”成果,降低企业融资、物流等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在降低企业外部成本的同时,推动企业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加快技术创新等有效措施,降低企业内部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结合龙泉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竹木加工、青瓷宝剑等产业,扶植一批行业标杆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促使竹木加工产业、青瓷宝剑、五金汽配等产业齐头并进,进而为吸纳人员就业、保持稳定薪酬水平奠定基础。
(三)着力实现统筹兼顾,促使社会协调发展
当前行业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垄断性行业的工资水平仍远高于传统基础行业,在政策引导上,应统筹兼顾企业承受能力和保障劳动者最低劳动报酬权益,对部分低收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住宿餐饮等,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减轻企业负担,努力实现低收入行业从业人员收入适度稳定增长。同时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管理与监督,通过薪酬监管和税收调节等手段进行合理调控,逐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促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构建稳定就业格局,切实提高就业水平
破解供求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是要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构建稳定就业格局,有关部门要针对不同的就业群体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全面提升劳动者的技能,通过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加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使更多劳动者适应新兴业态、经济结构调整;要整合社会培训机构的资源,开设形式多样、实用性强的、技术含量高的培训课程,满足企业对各级各类技能人才的需要。同时采取帮扶措施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
注:1.全部单位(含规上私营)包括在报的机关、事业、城镇集体单位以及规模以上私营企业。
2.从2013年起,在岗职工包含劳务派遣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