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龙泉市地名词典

索引号:00265628/2017-06500 生成时间:2017-10-26 10:43:00 发布机构:龙泉市民政局 点击数:
分享到: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图文解读链接:点击查看图文解读
视频解读解读链接:点击查看视频解读
  

  龙泉市

  331181龙泉市[Lóngquán Shì]由丽水市代管。北纬27°42',东经118°42'。在丽水市境西南部。面积3059平方千米。人口29.1万。辖4街道、8镇、7乡(含1畲族乡)。市人民政府驻龙渊街道。《大清一统志.处州府.山川》记载:“剑池湖,在龙泉县南五里,周三十亩,相传欧冶子铸剑于此,号为龙渊。唐讳渊,改曰龙泉,宋宣和中改曰剑池湖,邑名本此”。 东晋太宁元年(323),属永嘉郡松阳县,建置龙渊乡。唐武德三年(620),因避高祖李渊讳改龙泉乡。唐乾元二年(759)析遂昌、松阳于龙泉乡置龙泉县,县治地黄鹤镇(今龙渊镇),属括州。大历十四年(779)后属处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诏避龙字讳改剑川县。宋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泉。元属处州路,明清属处州府。1912年后废府属瓯海道,1927年废道直属于省。1935~1948年属浙江省第九、六、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丽水专区。1952年属温州专区。1958年并庆元县。1963年复属丽水专区。1973年复析置庆元县。1981年复称龙泉县。1990撤县改市。(浙江省龙泉县地名志84版第7页)自唐建县后,县衙设址现新华街与中山路相交处,历为县治地,以县衙为中心建设城区,2005年迁址贤良路333号,城区中心整体东移,扩建城东区域。市区聚落呈带状分布,沿瓯江两岸建设,江北为政治、商贸、文化集中心。龙泉国际大酒店为市内标志性建筑。境内地貌“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处浙西南山地。地形呈掌叶形,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6℃,年平均降水1664.5毫米。龙泉溪、住溪自西南流向东北,宝溪自北流向南方,贯穿全境。分属瓯江、钱塘江、闽江水系,有“水流三州”之称。沿途串联大小山间河谷盆地,龙渊盆地最大。西北、东南仙霞岭、洞宫山脉夹峙。海拔1500米以上山峰达12座。东南部凤阳山,主峰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江浙第一高峰”。 辟有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白豆杉、华东黄杉、长柄双花木等20余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云豹、苏门羚、黄腹角雉等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铅、锌、铜、银为主金属矿床近30处。森林蓄积量为全省之冠,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是浙江省重点林区,有“浙南林海”之称。林产以杉、松、杂木和毛竹为大宗。有中学9所,小学40所,幼儿园56所,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少年宫、大剧院、体育馆各1座。市三级医院2所。有37个中国传统村落,有大窑龙泉窑遗址、浙大分校旧址和处州廊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0处。 2006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香菇砍花技艺”等六个项目成为省级非遗项目。凤阳山、青瓷小镇等成为全国热门旅游景点。宝剑、青瓷、蘑菇是龙泉三大名产,历史悠久。农业以水稻、玉米、土豆、番薯为主,盛产茶叶、柑橘、香菇、灵芝、木耳、笋制品等。工业以林、竹加工、木制玩具、五金配件、太阳伞、网球等为主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竹木制品、金属材料加工三大优势产业,青瓷宝剑、农副产品加工两大特色产业和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汽车、空调零部件、黑木耳、青瓷、宝剑等专业交易市场和商品集散地。G25(长深)高速公路,遂龙线(S227),丽浦线(S328),龙后线(S229)贯穿全境。设有高速公路出口。

   

  331181-F01人民广场[Rénmín Guǎngchǎng] 在龙泉市境中部。占地面积5.9公顷。2008年11月开工, 2010年12月建成并命名。为当地市民集中活动场所而得名。广场中心对称分布,常举办大型公益活动或晚会等。周围有图书馆,文化馆,剧院,青少年宫等综合性场所。广场北面为市政府行政中心,南临华楼街,北临贤良路,为全市地标性建筑。通1路公交车。

  331181-K01新华街[Xīnhuá Jiē] 在市区中部。从中山东路起,至剑池西路止。沿线与中山路、贤良路、西街、华楼街相交。长0.5千米,宽25米。混凝土路面。自唐建县始存。1949年后改称新华街,1967年改称新华大街,1975年扩建,复名。1997年拓宽。曾名新华大街、中正大街、升平大街。沿路主要单位有龙泉大酒店、银行、电影院、毛元昌眼镜店等,为市城主要街道之一。2002年龙渊撤镇设街道后,为西街与龙渊两街道分界线。通1路公交车。

  331181-K02中山西路[Zhōngshān Xīlù]在市区西北部。从新华街起,至披云桥止。沿线与公园路、新华街相交。长1.4千米,宽30米。沥青路面。1967年改称前进路,1975年重建,同年竣工,复名中山路,后改称中山西路。该地名的由来,于“龙泉”的出现,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沿路主要单位有西街街道办事处、执法局、电力公司、龙泉二中、市党校、医药公司、爱卫办、电信局,为市区主要街道之一。因城区东建,目前街道两旁多为旧时建筑。通2路、6路公交车。

  331181-K03中山东路[Zhōngshān Dōnglù] 在市区东北部。从北山路起,至新华街止。沿线与新华街、苍松路、剑川大道、龙翔路、环城东路、城东四路相交。长1.7千米,宽36米。沥青路面。1967年改称前进路,1975年重建,同年竣工,复名中山路,后改称中山东路。该地名的由来,于“龙泉”的出现,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途经商贸区与各行政单位。沿路主要单位有市政府、法院、消防大队、公安局、国税局、检察院等主要市政单位。通2路、6路公交车。

  331181-K04剑池西路[Jiànchí Xīlù] 在市区西南部。从剑川大道起,至青瓷宝剑园区止。沿线与公园路、环城西路相交。长2.6千米,宽30米。水泥路面。1994年动工兴建,1995年建成。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欧冶子铸龙泉剑而名。现有剑池亭、剑池湖、将军庙、欧冶子公园。沿途主要单位有水电局、电力大楼、聚鑫大楼(原地税局)、香菇市场、农业银行营业厅、南秦小学、青瓷宝剑园区等。通1路、2路、6路公交车。

  331181-K05剑池东路[Jiànchí Dōnglù] 在市区东南。从圣塔桥起,至剑川大桥止。沿线无相交街道。长0.9千米,宽36米。水泥路面。1994年动工兴建,1995年建成。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欧治子铸龙泉剑而名。途经同心江南花园小区。沿途主要单位有中石化公司、同心花园、龙泉国际大酒店等,为城市主要道路之一。通6路公交车。

  331181-N01济川桥[JìChuān Qiáo] 在龙泉城区内中部。桥长209米,桥面宽10.5米,最大跨度175米,桥下净高14.8米。始建于宋代。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重建,桥傍建阁名“留槎阁”,苏东坡书额。期后多次水火毁坍。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重修。1942年毁于火,至1964年始建今桥。米芾题名“清化”,宋本县名人何执中改称为“济川”。为中型河道桥梁,结构型式为空腹石拱桥。为城区道路干道,最大载重量为80吨。通1路公交车。

  331181-N02剑川大桥[Jiànchuān Dàqiáo] 在龙泉城区西南部。桥长245米,桥梁宽27.5米,最大跨度134米,桥下净高17.6米。2001年8月10日命名为剑川大桥,2002年动工兴建,2005年6月建成通车。因连接南北剑川大道而得名。为大型河道桥梁,结构型式为钢筋混凝土V型连续钢构桥。担负城区道路干道交通任务,最大载重量为120吨。

  331181-N03披云桥[Pīyūn Qiáo] 在龙泉市区西部。桥长73.4米,桥面宽6.6米,最大跨度20米,桥下净高8.5米。1938年建成。解放初毁于洪水。1965年重建。2001年复名披云桥。桥梁跨越瓯江支流岩樟溪与锦溪交汇下游200米,因锦溪披云山而得名。为小型河道桥梁,结构型式为混凝土T型梁桥。为城区景观通道,最大载重量60吨。通6路公交汽车。

  331102-S01龙泉市客运站[Lóngquán Shì Kèyùn Zhàn] (见交通运输设施)

  331181-A01龙渊街道[Lóngyuān Jiēdào] 龙泉市人民政府驻地。在龙泉市区中部。面积85平方千米。人口3.4万人。2002年6月撤镇设街道。根据“一城一区两沿”的布局规划和发展思路,城区建设整体东移,做好城东区块建设。县南有水古称龙渊(今名剑池湖),故名。瓯江穿境而过。有医院2所,中小学6所,文化馆、图书馆、少年宫、大剧院、体育馆各1座。龙渊街道在推进人民医院续建工程、溪北污水处理厂泵站、永安生态陵园等18个重点项目,打造"新城龙渊"。街道企业以竹木加工、五金汽配、青瓷宝剑三大主导产品。企业多以竹木制品精深加工,产品有太阳伞、休闲家具、户外园艺旅游用品、木制玩具和竹胶板等产品。有遂龙线(S227),5条县道,3条公交线路穿境而过。

   

  331181-A02西街街道[Xījiē Jiēdào] 属龙泉市管辖。在龙泉市区西北部。面积66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2002年6月撤镇设街道,2005年市政府迁址后,整体城区东移,西街街道作为老城区,尽量保留旧城原貌,保留历史遗迹。以古街西街而得名。境内最高山峰大寨山,海拔812米。河流有龙泉溪、岩樟溪和锦溪。名胜古迹有龙渊森林公园、九菇山公园、江滨公园、白云岩、双龙瀑、十八弯九潭、白雨桥、白云山庄、云岩山庄、云坞书院、云坞古村、叶溥故居、姜家大屋、凤凰山等。街道多以老城区形态保留古建筑,境内九菇山公园为市民健身去处。企业多以竹木制品加工为主,主要产品有竹胶板、竹席、工艺品等。西独线,牛住线,车宫线穿境而过。

  331181-A02-L01西街[Xī Jiē]在西街街道的西南部。长1.4千米,宽5米。水泥路面。因地市区西部而得名。解放前称西平街,1954年改西新街,1967年改东方红大街,1975年复名。街区呈长条形,共有历史建筑 75 处,1417 米的古道。有云水渠、谢侯庙等历史古迹。步行或单车出入。

  331181-A02-H01下樟[Xiàzhāng] 在市驻地龙渊街道西北方向6.6千米。西街街道辖自然村。人口200人。因村口千年古樟而得名。呈团块状分布。坐落于白云岩国家3A级景区内。村内有宋代古迹白云庙、清代木桥白水桥和明清时期古建筑群。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民现多以旅游业为主。通乡村公路。

  331181-A02-H02宫头[Gōngtóu] 在市驻地龙渊街道西北方向2.6千米。西街街道辖自然村。人口800人。因万寿宫而得名。呈带状分布。境内有叶溥故宅,《高机与吴三春》民间传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万寿宫遗址、凤凰山、墩祖殿等古迹。2013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5年被评为“江南十大传统村落”。车宫线穿境而过。

  331181-A03剑池街道[Jiànchí Jiēdào] 属龙泉市管辖。在龙泉市城区西南方向。面积38平方千米。人口3.5万人。2002年6月撤镇设街道,街道大力推动大沙五金汽配园区和青瓷宝剑园区的发展,2015年汽车客运站搬迁,街道向两头扩张,中部以旧城改造的模式发展。以辖区内有剑池湖得名。境内有剑池湖。街道内有小学4所,医院3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浙大芳野旧址、剑池湖、七星井、将军庙、华严塔、棋盘山等众多名胜古迹。龙泉国际大酒店为全市地标性建筑。五金汽配、青瓷宝剑、国境药业、天和食品等都成为剑池街道的经济支柱。长途汽车客运站坐落于此,环城线,溪下线穿境而过。

  331181-A04塔石街道[Tǎshí Jiēdào] 属龙泉市管辖。在龙泉市城区东北方向。面积109平方千米。人口0.9万人。2013年1月撤乡设街道。近年来建设的金岗工业区和下山脱贫安置小区均为塔石街道的核心。古称“汰石”,又名石达石。今名由方言谐音演化而来。塔石溪穿里而过。街道内有小学2所,幼儿园3所,卫生院1所。李山头梯田景观、秋丰廊桥景观、南弄胡深文化等旅游景点。龙泉金岗工业园区、千亩金观音基地坐落于此。以不锈钢、木制品、食用菌、茶叶、刀剑等为主导产业,素有“浙南不锈钢产业基地”之称。2006年建高速公路后设有互通口,G25(长深)高速,高山线,林岭线穿境而过。

  331181-B01八都镇[Bādū Zhèn] 龙泉市辖镇。在龙泉市西南方。面积143平方千米。人口2.4万人。辖29村民委员会,有163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八都。1933年置长安镇。1947年称八都乡。1961年称公社,1984年称乡,1985年改置镇。以清属第八都改今名,解放后属八都区。境内主产毛竹、木材,称浙南毛竹第一镇。萤石矿储量为全省第一,玉峰山蕴藏有丰富的砩石矿藏。有中小学4所,幼儿园10所,卫生院1所。电视、程控电话,手机塔,饮用自来水普及全镇。八都镇为全国重点城镇,成为我市唯一一个入选全国重点镇的乡镇。全镇现有个(私)企业143家,主要行业为竹木制品加工、太阳伞、矿产等。横山线,瀑岭线,丽浦线穿镇而过。

  331181-B01-H01八都[Bādū] 八都镇人民政府驻地。在市驻地龙渊街道西南方向22.8千米。人口400人。以清属第八都改今名。聚落沿新安街呈团块状分布。村内有高浦燕诒桥、章府会鼓楼花园等名胜古迹。村内有玉峰禅寺。以商业为主要经济来源。村民主要从事服务业为主。丽浦线(S227)穿村而过。

  331181-B02上垟镇[Shàngyáng Zhèn] 龙泉市辖镇。在龙泉市西部。面积162平方千米。人口1.7万人。辖20村民委员会,有60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上垟。1949年为岱垟乡,以木岱、五都垟2村名尾字组合命名。1951年分设岱垟、金垟2乡。1956年合并为岱垟乡,后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8年改置上垟镇。1992年四源乡并入。相传村下首为田垟,村坊座落于上首,故名上垟。郊产木材、毛竹。高岭土矿丰富。为抗战革命老区。属省级生态镇。有徐仰山烈士故居,中国青瓷小镇等旅游景点。是现代龙泉青瓷发祥地。2012年9月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青瓷小镇”荣誉称号。全镇以手工业和旅游业为主。丽浦线,木蕉线,查供线,五花线等穿镇而过。。

  331181-B02-H01上垟[Shàngyáng] 上垟镇人民政府驻地。在市驻地龙渊街道西南方向38.5千米。人口900人。相传村下首为田垟,村坊座落于上首,故名上垟。八都溪流经村,聚落沿溪两岸而建。呈三角形,三面环水,北面傍山。中国青瓷小镇?披云青瓷文化园坐落于此。以手工业和旅游业为主,龙泉青瓷为著名特产。丽浦线穿村而过。

  331181-B03小梅镇[Xiǎoméi Zhèn] 龙泉市辖镇。在龙泉市南部。面积97平方千米。人口1.2万人。辖23村委会,有36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小梅。清为延庆乡一都地,民国时为小梅镇,属小梅区。小梅1951年分为小梅、琉梅两乡;1956年合并小梅乡;1958年为梅岭公社小梅管理区;1961年该称小梅公社, 1984年5月称小梅乡;1992年4月改称小梅镇。系大梅村梅姓迁此始居而得名。地势自西向东北倾斜,梅溪流经于此。有小学2所,幼儿园5所,卫生院2所。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著名的青瓷之乡,是龙泉青瓷的发祥地,镇内的大窑村有省级保护青瓷古窑址。主种水稻、杂粮;林地主产毛竹、木材。为龙泉,庆元两县部分土特产集散地。有龙后线与县道通过。

  331181-B03-H01小梅[Xiǎoméi] 小梅镇人民政府驻地。在市驻地龙渊街道南方32.5千米。人口500人。系大梅村梅姓迁此始居而得名。呈团块状分布。小梅是龙泉古青瓷的发祥地,也是历史悠久的商贸重镇。有著名的大窑龙泉窑遗址、大王庙、植壁殿等。小梅已初步形成采矿业、竹胶板、鲜竹笋、香菇、塑料等系列产品。龙后线(S229)穿村而过。

  331181-B03-H02大窑[Dàyáo] 在市驻地龙渊街道南方29.3千米。小梅镇辖自然村。人口900人。明未清初瓷业衰退,琉田之名浙湮,遂以大窑称呼。呈团块状分布。相传南宋氏兄弟在此制瓷,称哥窑、弟窑。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农业与手工业为主。通乡村公路。

  331181-B04查田镇[Chátián Zhèn] 龙泉市辖镇。在龙泉市南部。面积122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辖32村委会。镇人民政府驻查田。清属延庆乡第三都地;民国为查川乡,属小梅区;解放初为查川乡,属查田区;1958年为梅岭(大)公社查川管理区;1961年改称查田公社,1984年5月改查田乡;1992年4月撤扩并后改为查田镇,沿用至今。因驻地查田得名。有大樟溪、南窖溪、石隆溪等流经。有小学2所,幼儿园5所,卫生院2所。有国家级文物保护遗址--溪口窑遗址、八宝山银矿遗址等。五金是其支柱产业。2011年被评为丽水市级中心镇。已建成的龙庆高速在查田设有出入口,龙后线,查供线通过。

  331181-B04-H01查田[Chátián] 查田镇人民政府驻地。在市驻地龙渊街道南方26.4千米。人口600人。《龙泉县志》载:“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省庆元县,设巡检司于查田市。”。呈团块状分布。有国家级文物保护遗址溪口窑、八宝山银矿遗址等。产木材、毛竹、稻谷等。外出务工、食用菌种植位村民主要经济收入。龙后线(S229)穿村而过。

  331181-B05安仁镇[Anrén Zhèn] 龙泉市辖镇。在龙泉市东部。面积208平方千米。人口1.8万人。辖37个行政村,有126个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安仁。1929年称安仁镇, 1947年称安仁乡,1949年称安仁区安仁乡, 1985年撤建安乡改称安仁镇。安仁溪穿境而过,镇以溪为名。安仁溪自南向北注入仙宫湖。有中小学各1所。镇内名胜古迹有永和桥,建于明成化年间,系市、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青瓷古窑址,仙宫湖安仁湖湾和天平山风景名胜区。木制玩具、黑木耳菌种是安仁的两大支柱产业。黑木耳菌种生产量及销售量占全国市场的7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黑木耳菌种生产基地,系浙江省省级中心镇。G25(长深)高速穿镇而过,设有出入口。

  331181-B05-H01安仁[Anrén] 安仁镇人民政府驻地。在市驻地龙渊街道东方20千米。人口900人。安仁溪穿境而过,以溪为名。村庄聚落形态呈块状分布。有具地方特色的“安仁鱼头”和闻名全国的“安仁龙灯”。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和桥。以农业、木制玩具、食用菌为主要经济收入。G25(长深)高速穿村而过。

  331181-B05-H02季山头[Jìshāntóu] 在市驻地龙渊街道东南方15.8千米。安仁镇辖自然村。人口400人。宋乾道年间季姓始居而得名。村庄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地处海拔665米山头上。季步高烈士故居故乡,现已成为红色旅游的代表。2013年8月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农业、林业、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收入。通乡村公路。

  331181-B06锦溪镇[Jǐnxī Zhèn] 龙泉市辖镇。在龙泉市西部。面积162平方千米。人口1.1万人。辖14个行政村,有136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锦溪。清属西宁乡十一都,民国为锦川镇。1956年称锦溪乡,为县直属乡。1961年改称锦溪公社1984年5月改锦溪乡,1992年撤扩并后锦溪和双岭乡合并为锦溪镇。因境内有锦溪得名。锦溪自西北向东南过境。森林覆盖率高,是龙泉的重点林区之一。以矿产、食用菌、毛竹闻名,镇南端有铅锌等矿产。镇内有小学和幼儿园各1所。境内昴山为浙江省名胜景点。也是浙、闽、赣边境区域著名的佛教旅游圣地。村民以务农与外出打工为主。木蕉线,牛住线,瀑岭线通过。

  331181-B06-H01锦溪[Jǐnxī] 锦溪镇人民政府驻地。在市驻地龙渊街道西方12.3千米。人口900人。因境内有锦溪得名。村庄聚落呈带状分布。每逢农历三月十九、六月十九,昴山寺、鉴心寺举行庙会,善男信女进香礼拜。以务农为主,锦溪白笋为山珍佳品。牛住线通过。

  331181-B07住龙镇[Zhùlóng Zhèn] 龙泉市辖镇。在龙泉市西北部。面积270平方千米。人口0.6万人。辖11个行政村,有88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住龙。清属西宁乡十二都,解放前后均称住龙乡,1952年划归金龙乡,1953年分住龙、住溪两乡,1956年两乡合并,复称住龙乡,1961年改称住龙公社,1984年改住龙乡,1989年10月撤乡建镇。以住溪、碧龙2村名组合取名。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住溪、碧龙溪自西南向东北纵贯乡境。全镇有小学、卫生院、敬老院各1所。镇内有苏维埃政府遗址、省委电台遗址。经济收入靠林业生产为主,有小型企业和一些加工厂,住龙镇是一个山地多,耕地少的乡镇。木蕉线,梅白线穿镇而过。

  331181-B07-H01住龙[Zhùlóng] 住龙镇人民政府驻地。在市驻地龙渊街道西北方26.1千米。人口1000人。清康熙十四(公元1685年)张姓迁此居住,建村年代当更早。村庄聚落呈带状分布。曾建立苏维埃政府,为革命老区。大唐木业为知名企业,有住龙高山云雾茶,香菇、木耳等特产。木蕉线穿村而过。

  331181-B08屏南镇[Píngnán Zhèn] 龙泉市辖镇。在龙泉市南方。面积275平方千米。人口1万人。辖28个行政村,有37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屏南。清属延庆乡一都,1938年称库垟乡,解放前夕为屏南乡,1958年为屏南(大)公社屏南管理区,1961年改称屏南公社,1977年撤销屏南区划归城南区,1984年5月改称屏南乡,1990年12月改乡建立屏南镇。因位于市区南部,有乌面尖山峰似天然屏障,故名屏南。屏南镇平均海拔800米以上,是龙泉第一个林区。镇内有小学1所。农业产业主要以种植高山蔬菜四季豆为主。毛竹资源是"龙泉一宝",现有毛竹林面积55万亩,是浙江省第二大竹乡。后会线穿镇而过。

  331181-B08-H01屏南[Píngnán] 屏南镇人民政府驻地。在市驻地龙渊街道西北方27千米。人口700人。因位于市区南部,有乌面尖山峰似天然屏障,故名屏南。村庄聚落呈带状分布。有屏南中心学校、卫生院、凤阳山管理处、林业工作站等单位。有石玄铺龙王宫等古迹。松脂、金栗为特产。通乡村公路。

  331181-C01兰巨乡[Lánjù Xiāng] 龙泉市辖乡。在龙泉市南方。面积156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辖28行政村,有133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兰巨。清属剑池乡,1956年南山乡并入兰巨乡,1961年改称兰渠公社,1984年5月公社改乡建制,1992年4月撤区扩镇并乡,兰巨、大赛、剑湖三乡合并为兰巨乡。兰山、碧渠两乡各取一字,渠通巨得名兰巨。瓯江上游八都溪、小梅溪、大赛溪、均溪四条流域汇合于此。乡内有小学2所,幼儿园1所,中心卫生院1所。境内有源口青瓷古窑址、天堂山寺、何氏宗祠、腾云岩摩崖石刻、菖蒲塘等古迹。全乡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炉田度假村、蜜蜂岭生态园为著名旅游区。后会线,安豫线,际凤线等穿境而过。设有高速出口。

  331181-C01-H01兰巨[Lánjù] 兰巨乡人民政府驻地。在市驻地龙渊街道南方10.7千米。人口400人。兰山、碧渠两乡各取一字,渠通巨得名兰巨。村庄聚落呈带状分布。村内有小学1所。宋代何执中为兰巨人。境内有著名的凤阳山自然保护区。产稻谷,以农业、种植业、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收入。安豫线穿村而过。

  331181-C02宝溪乡[Bǎoxī Xiāng] 龙泉市辖乡。在龙泉市西方。面积148平方千米。人口0.8万人。辖11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宝溪。清属为西宁乡六都。1951年分为宝溪、高塘二乡,1955年两乡合并称宝溪乡,1961年该称宝溪公社,1984年5月改称宝溪乡。宝溪乡以宝更、溪头两村首字组合取名。宝溪乡全境皆山。乡内有小学1所,卫生院1所,幼儿园1所。披云山一带系老游击区,高山、湖住溪等村,曾是中共浙闽边区特委、浙西南特委机关的驻地,1985年,省、地批准宝溪乡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老区乡。是制瓷名地、近现代古龙窑集聚地、龙泉仿古青瓷诞生地,古龙窑群及其作坊已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全乡大力发展旅游业。木蕉线通过。

  331181-C02-H01宝溪[Bǎoxī] 宝溪乡人民政府驻地。在市驻地龙渊街道南方37.8千米。人口800人。唐代建村,以宝更、溪头两村首字组合取名。村舍沿溪呈带状分布。宝溪乡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老区乡。古龙窑群及其作坊已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以农业、种植业和旅游业为主要收入。通乡村公路。

  331181-C03竹垟畲族乡[Zhúyángshēzú Xiāng] 龙泉市辖乡。在龙泉市西南方。面积102平方千米。人口0.7万人。汉族为主,畲族0.2万人,占31%。辖11行政村,有64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竹垟。1951年分为竹垟、山里两乡,1954年合并复称竹垟乡, 1961年改称竹垟公社;1984年5月复称竹垟乡,1984年建为竹垟畲族乡。以盖竹、垟赛2村名各取一字得名。境内有横溪自西北斜贯东南。竹垟是全省18个民族乡镇之一,龙泉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畲乡的赛歌、舞蹈、畲族婚嫁、畲族年节、畲族服饰、畲乡名茶和民间工艺品,都成了畲乡文化代表。“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笋竹两用林,中药材为主的新的农业支柱产业。横山线通过。

  331181-C03-H01竹垟[Zhúyáng] 竹垟畲族乡人民政府驻地。在市驻地龙渊街道西南方22.4千米。人口100人。汉族为主,畲族次之。以盖竹、垟赛两村各取一字得名。村庄聚落沿河呈带状分布。竹垟中心小学坐落该自然村。农历“三月三”是当地畲族的传统节日。村内有坤德桥、木讷先生墓志铭碑等遗迹。以农业为主要收入。通乡村公路。

  331181-C04道太乡[Dàotài Xiāng] 龙泉市辖乡。在龙泉市东北方。面积351平方千米。人口1.5万人。辖45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道太。清属龙泉乡廿一都地。1933年设道太区,1958年11月改区为公社,1961年公社改为区,1981年道太公社更名为供村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1984年复改区,1992年4乡合并改设道太乡。名由原道太区公所驻地在道太溪注入口的道太村而得名,取道路通泰之音。龙泉溪在南部边缘由西南向东北流过,白雁溪自西北流向东南注人龙泉溪。是浙江省面积最大的乡镇。有小学3所。道太乡水域面积宽阔,六十年代建有大白岸一级电站和二级电站等。村民以农业、渔业为主。村沈线穿乡而过。

  331181-C04-H01道太[Dàotài] 道太乡人民政府驻地。在市驻地龙渊街道东北方11.6千米。人口300人。取道路通泰之音,因村得名。村庄聚落呈团块状分布。有小学1所。村舍临水库,形成当地特色水产加工品。云台仙境为当地名胜。以农业种殖业、渔业为主要经济来源。通乡村公路。

  331181-C05岩樟乡[Yánzhāng Xiāng] 龙泉市辖乡。在龙泉市西北方。面积101平方千米。人口0.4万人。辖11行政村,有45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岩樟。清属剑池乡十八都地,1951年分为金石、岩樟二乡,1956年金石、岩樟两乡合并,称岩樟乡,1961年改称岩樟公社,1983年7月改称岩樟乡。以岩后、下樟两村组合而得名。岩樟溪自北向南直贯中南部,是我市的重点林区乡之一,为龙泉市水源保护地,岩樟溪是龙泉市城区居民第二取水点。有小学、卫生院、幼儿园各1所。白云堂和永安桥为当地名胜。坑源底村为中共龙泉县委旧址(1938-1942年),1985年,省、地批准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老区乡。以农业、种植业为主。西独线通过。

  331181-C05-H01岩樟[Yánzhāng] 岩樟乡人民政府驻地。在市驻地龙渊街道西北方18.3千米。人口400人。以岩后、下樟两村组合而得名。村庄聚落沿岩樟溪呈带状分布。有小学、卫生院各1所。盛产椴木黑木耳及细夹花生。以农业,种殖业为主。西独线沿村经过。

  331181-C06城北乡[Chéngběi Xiāang] 龙泉市辖乡。在龙泉市北方。面积232平方千米。人口1.2万人。辖35行政村,有133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城北。清属十九都,1951年分为黄鹤、盛溪、上东三乡,属道太区;1953撤销城区,建立城北区,1957年从道太区划出联盟乡、上东两乡建立城北区,1961年改称城北区公社,1984年改城北乡。因地处龙泉市区正北面而得名。有白雁溪、双溪、大贵溪自北向东南流入龙泉溪。素有龙泉市的“林乡”之称。有小学3所,卫生院3所,幼儿园3所。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在黄裔、鹤溪等成立过苏维埃政府。主产高山蔬菜及毛竹、木材、吊瓜、猕猴桃、四季豆,是龙泉市高山四季豆专业乡。梅白线,遂龙线穿乡而过。

  331181-C06-H01城北[Chéngběi] 城北乡人民政府驻地。在市驻地龙渊街道西北方15.8千米。人口100人。清代建村,因地处龙泉市区正北面而得名。村庄聚落呈带状分布。有小学1所,幼儿园1所。产稻谷、毛竹、林木。以农业,种殖业,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遂龙线穿村而过。

  331181-C07龙南乡[Lóngnán Xiāng] 龙泉市辖乡。在龙泉市东南方。面积212平方千米。人口2.2万人。辖33行政村,有90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龙南。清属龙泉乡廿二都,1949年设龙南乡,1951年分为龙南、建龙2乡,1956年两乡合并复名龙南乡,1961年改称龙南公社,1984年5月复称龙南乡,1992年义和、建兴、建龙3乡并入龙南乡。因地处龙泉东南部而得名。龙南地处高海拔地区,境内有凤阳山自然保护区。有小学1所。境内有龙井五显庙、钟楼等古迹。高山蔬菜、覆土夏菇、山羊养殖为主导产业,特产有珊瑚菌等。安豫线,兰荒线,鸬叶线穿乡而过。

  331181-C07-H01龙南[Lóngnán] 龙南乡人民政府驻地。在市驻地龙渊街道西北方22.1千米。人口1100人。因地处龙泉东南部而得名。村舍集中在垟北山峦中,呈团块状分布。有小学、卫生院、银行等各1所。产木材、竹笋、木耳、香菇,珊瑚菌为当地特产。安豫线通龙泉市区。

机构负责人:
机构地址:
联系方式:
办公时间:
公开电话:
邮  编:
传  真:
邮箱地址: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