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07年龙泉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 生成时间:2007-03-16 00:00:00 发布机构:龙泉市 点击数: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图文解读链接:点击查看图文解读
视频解读解读链接:点击查看视频解读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四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3年以来的四年,是全市人民艰苦拼搏、开拓进取的四年。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各种严峻考验,在中共龙泉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市政府紧紧依靠全市28万人民,团结拼搏,苦干实干,加倍付出时间、心智和汗水,努力克服非典、禽流感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十五”计划,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



    ——经济实力逐年增强。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3.4亿元,年均增长10.9%,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工业总产值34.6亿元,年均增长13.2%;农业总产值10.0亿元,年均增长4.0%;财政总收入2.8亿元,年均增长15.1%,地方财政收入1.7亿元,年均增长17.3%;旅游业收入1.8亿元,年均增长18.0%。工业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喜人;农业产业稳步发展,竹产业的主导地位初步确立,菇、茶、果、蔬等产业效益明显;第三产业较快发展,生态旅游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城乡建设扎实推进。四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4亿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丽龙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龙泉区位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县乡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康庄工程通村率从40.0%提高到77.5%、路面硬化率从36.0%提高到65.5%。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剑川大桥、华楼街、行政中心、龙泉一中、留槎洲水上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城市建成区面积从4.5平方公里扩大到6.9平方公里。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在全省率先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城乡电网改造、龙泉至遂昌220千伏等一批骨干输变电工程顺利完成,实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有序推进,建成省级示范村4个、丽水市级示范村13个,整治村106个;下山脱贫工作有序开展,启动了紧水滩库区困难群众异地脱贫项目,四年累计下山脱贫3406户13629人;农民饮用水、有线电视和通讯“村村通”、农村垃圾处理等工程深入实施,农村面貌明显改善。


    ——人民生活更加宽裕。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99元,年均分别增长9.5%和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亿元,年均增长12.8%。“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取得实效,4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2074元增加到2006年的3089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四年累计净增城镇就业岗位7600个,帮助2763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为15682名农村劳动力免费提供了就业技能培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有序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得到提高;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85%和90%。



    ——社会发展更趋和谐。教育布局调整加快,撤并学校59所;顺利通过省政府“两高普九”验收,初升高比例由70%提高到86%;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市人民医院晋升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成绩突出,连续6年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0‰以内。生态环保事业不断发展,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市建设工作有序进行。2020名滩坑移民得到妥善安置,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稳步推进。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通过丽水市级文明城市考核,被评为“浙江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进一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播电视事业长足发展,覆盖面不断扩大。成立了慈善总会并发挥积极作用。“平安龙泉”和“法治龙泉”建设扎实推进,信访、综治、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不断加强,“三诊”、“三步调处”、“治安联防户长制”等维稳机制得到全面推行。社区建设有序推进。国防、人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台、档案、气象、地方志等工作有了新进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



    ——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和完善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自觉接受监督,改进工作。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加大行政监察力度,以 “技能型乡镇、业务型机关”、“万人评议职能科室”等活动为载体,着力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全面实施了行政许可法,行政执法行为和行政复议工作更加规范。设立了市行政审批中心,继续清理和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搭建市、乡两级招投标平台,经营性用地招拍挂、重大项目招投标等制度进一步落实。加强财政性资金审计工作,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逐步规范。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



    各位代表,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市级领导班子换届调整之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以来任务最重、挑战最大、成果最为丰硕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团结稳定、加快发展两大主题, 各项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主要体现在:



    ——工业经济强势发展。工业“第一经济”地位初步体现,2006年完成工业投资5.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9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4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年产值22.2亿元。工业平台建设初显成效,金沙新区升格为省级工业园区,并确定为省山海协作示范区,完成投资9400余万元;大沙汽配园道路网建设加快,主干道工程顺利完工;标准厂房建设顺利推进;用地空间不断拓展,全年园区征收土地1380亩,其中可用工业用地1089亩。安仁、茶田、八都、上垟等特色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共引进市外项目27个,总引资额5.97亿元。7月底举办的“2006温州‘瓯江情’龙泉周”活动取得良好成效,签订了英博双鹿啤酒等7个项目,协议利用市外内资3.52亿元。佳和铜业基地一期、英博双鹿啤酒、商讯科技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创业者“回归工程”进展顺利,金沙林场综合开发以一流的进度和一流的形象,创造了龙泉速度,仅仅四个月,就征收土地1440余亩,土地平整完成三分之二。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林业发展加快,被列为全省林业综合发展改革试点县市。完成山林延包工作,完善山林承包责任制。竹产业培育成效显著,完成5万亩毛竹低效林改造和4个示范园区的施肥抚育工作,建立100个科技示范点,新建竹林机耕路60公里。粮食生产全面丰收,平均亩产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到10.6万吨,被评为省粮食生产先进县。食药用菌生产形势喜人,实现产值2.4亿元,比上年增长8.9%。茶叶发展势头良好,培育形成丽水市级茶叶龙头企业两家,培育优质茶叶基地1.2万亩,实现茶叶总产值1900万元,比上年增长23.1%。蔬菜种植效益增强,全市各地涌现了山地蔬菜专业村20多个,种植的高山萝卜、四季豆、山露菜等高山蔬菜亩产净收入超过2000元。畜牧、水产养殖业效益明显,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2亿元、渔业总产值1.1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走在丽水前列,分别达到35家和55家。来料加工有了新进展,实现加工费4015万元。紧水滩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山远山地区农村群众异地集聚发展有序进行,全年搬迁农户929户3997人。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深入推进,建设省、市示范村4个,整治村30个。
    ——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加大旅游开发力度,旅游产品日趋成熟,全年共接待游客40.6万人次,其中龙泉山景区接待游客4.5万人次。“农家乐”等休闲服务业初显效益,下樟村和炉岙村被命名为“浙江省农家乐特色村”。旅游接待能力明显增强,全年新增星级饭店3家,省级绿色饭店2家。宣传促销力度加大,开通了龙泉旅游网站,在温州、金华等地开展了旅游推介活动,客源市场得到巩固和发展。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食用菌购销流通的区域骨干地位得到巩固。深入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 工程,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06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7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中山西路改善工程顺利完工,大沙连接线南段、剑川大道南段连接线工程建成通车,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华楼街景观塑造工程和南秦排水工程顺利实施,剑池路“脏、乱、差”现象得到初步治理,中山西路、华楼街、剑川大道等街道实施了亮化。交通建设成绩突出,完成投资7.8亿元,是我市交通史上投资最大的一年。丽龙高速公路建成通车;54省道小梅过境段公路改建、乡道砂石路面硬化工程全面完成;康庄工程完成投资1.4亿元,建成路基314.8公里、路面181.2公里; 54省道龙泉至小梅段公路改善、沙潭大桥及接线工程稳步推进;西独线西大桥至岱根段公路改建、柏小线、查供线公路改建工程开工建设;龙泉至松阳二级公路龙泉段通过“工可”审查;龙泉至庆元高速公路“工可” 编制如期完成;龙泉至浦城高速公路龙泉段、53省道龙泉至八都段改造项目前期进展顺利。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大投入,花大力气加强教育设施建设,全年教育基础设施投入达7375.6万元;教育“四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完成中小学校食堂、宿舍改造面积1万平方米,资助贫困生6600人,营养餐受益学生9000人,中小学教师培训合格率达到98.4%。校网布局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共撤并学校24所,设立了龙泉市第四中学,开工建设市中等职业学校一期扩建工程。农村教育负担进一步减轻,2006年秋季开始,免收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启动科技富民强市试点工作,实施了六个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点,签订了首批17个合作项目协议,与浙江林学院合作开发了生态公益林地籍管理系统。传统历史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龙泉窑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青瓷烧制技艺和宝剑锻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新增了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13位省工艺美术大师。新闻事业进一步发展,对外宣传有了新突破。档案事业较快发展,市档案馆被评为省二级综合档案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深入实施,19个乡镇(街道)实现有线电视联网。农村公共卫生得到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8.8%,农民健康体检率达到61%,安仁、小梅等乡镇卫生院旧房改造项目顺利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计生率达91%。“双建设、双整治”等工作进一步深化。


    ——和谐龙泉建设积极有效。坚持以民生为本,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年度支付能力增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净增1060人,3344名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残疾人就业工程和安居工程,大力改善残疾人生活条件。认真贯彻落实老年人优惠政策,老年公寓基本建成。坚持以创建“平安龙泉”为基础,启动“五五”普法,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强化安全生产。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南大洋农民公寓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北内河整治工程基本完成;浙闽赣边贸市场理清了产权关系,成功挂牌出让;土地出让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企业“两证”办理难等22个领导包案的遗留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成功处置了“6.15”龙鑫化工特大爆炸事故等突发事件,有效抗击“桑美”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双十”工程实施稳步推进。“十大工程”36小项中,超额完成8项,占22.2%;完成或基本完成23项,占63.9%; 另外5项正在有序推进。“十件实事”已全面完成,其中超额完成改善乡村交通条件等7件实事。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共龙泉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关心支持的结果,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拼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龙部队、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向各位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关心支持龙泉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四年来的工作,既有奋斗的艰辛,也有成功的喜悦,更要清醒区域发展中的差距:工业产业层次仍然偏低,规模总量不大,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民收入增长还不够快;部分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比较困难,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用积极的态度、有效的举措,切实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目标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五年,是全市致力建设美好新龙泉的关键五年。新的时期孕育新的希望,新的发展伴随新的挑战,重任在肩,我们满怀信心。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凝聚全市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发展战略,抢抓机遇,艰苦拼搏,全面追赶经济发展,扎实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弘扬龙泉文化,努力把龙泉建设成为浙闽赣边境最具活力的区域中心,成为实力较强、生态优良、和谐文明的美好新龙泉,为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今后五年我们主要的奋斗目标是:
    ——建设实力龙泉:以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在实施追赶式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开放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一个转变、三个突破、五个翻番”。
   


    “一个转变”——到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50:40左右,经济发展实现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变。



    “三个突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0%左右,到2011年达到6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4.0%以上,到2011年突破100亿元;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龙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0%以上,2011年旅游接待总人数突破100万人次。



    “五个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2.0%以上,五年累计投入140亿元,比前四年翻一番;规模工业年均增长30.0%以上,到2011年总产值超80亿元,比2006年翻两番;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分别递增20.0%、15.0%以上,到2011年达7.5亿元和3.5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自营出口总值年均递增16.0%,到2011年达1.1亿美元,比2006年翻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0%,到2011年达28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



    ——建设生态龙泉:以基本建成国家生态市为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严格按照集聚发展区、适度开发区和生态保护区三类功能区的布局发展经济,确保“三江之源”生态环境持续优良,继续保持生态屏障的重要地位。到2011年,省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112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80.0%以上,林木蓄积量达到1250万立方米以上,走在全省前列。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1年建成生态经济林12万亩,竹林面积55万亩,生态茶园面积5万亩,全市60%以上乡镇成为生态乡镇或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大气、水和声环境质量全部达标,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15平方米以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确保达标。



    ——建设和谐龙泉:以建成全丽水社会和谐程度较高的县市为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到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元,年均递增9.1%。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年均递增9.0%。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到2011年75%以上达到3000元。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把市人民医院建设成为浙西南区域性的医疗中心。2008年通过省“教育强县”评估验收。有线电视用户达到5万户以上。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更加有力,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为主的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村(社区)依法自治达标率超过90%。国民素质不断提升,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公共服务更加有效,公共安全更有保障,国防动员能力不断加强;城乡居民的安居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指数居全省中等水平。



    实现上述目标,首要在于加快发展。经济的大发展取决于思想的大解放,尤其在社会发展处于转折阶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面临的这个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我们的发展面临多重机遇,肩负多重目标,更会遭遇多重挑战。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绝不能“釜底抽薪”、“半途而废”,而应乘势而上,不断升温;必须克服目光短浅、小富即安、墨守成规的思想观念,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既要跨越争先,又要脚踏实地,既要切合实际,又要自我加压,全面加快龙泉追赶式发展。
   


    实现上述目标,根本在于深化改革。继续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整合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资源,规范要素市场的流通体制,积极推进资源配置市场化。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步伐,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林权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林地流转机制。全面实施行政审批“两集中”改革,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建设信用政府,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完善决策、运作、监督机制,坚持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管理经济,坚持高效行政、责任行政、公开行政,促进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实现上述目标,前提在于优化环境。抢占先机、引来客商、赢得竞争的关键是宽松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和优越的环境。积极调整我市的招商引资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和奖励办法,使我们的政策更切合实际、可操作性更强,确保以优惠的政策使投资者“动心”,以优质的服务使投资者“省心”,以优良的治安使投资者“安心”,把龙泉建设成为浙闽赣边界地区办事环节最少、服务效率最高、商务成本最低的城市。



    实现上述目标,关键在于狠抓落实。抓落实事关工作大局,事关工作效率,事关作风形象,事关事业成败。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制,切实完善政务公开制,建立重大投资项目跟踪服务制,健全严明高效的执行机制,确保政令畅通,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要切实转变干部作风,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行政效能。要始终以坚韧不拔、克难制胜的顽强意志,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务实作风,以咬紧牙关、连续作战的拼搏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努力实现党代会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三、2007年政府工作主要任务



 


    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0%;工业总产值增长28.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30.0%以上;农业总产值增长4.0%;旅游总收入增长2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30.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0%;自营出口总额增长1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5%;新增就业岗位18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0‰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0%。


今年要着力做好以下八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工业强市,实现工业经济率先发展
    


    ——奋力构筑发展平台,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实施“工业空间拓展工程”,重点开发“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理顺和创新工业园区体制机制。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完成丽龙高速公路大沙连接线大桥主体工程及南岸接线工程。充分利用山地、林地、低丘缓坡,努力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加快园区南拓西进步伐,全力打造江南工业新城,确保省级工业园区和创业者“回归工程”新增工业用地2000亩;加快“四个基本点”建设,积极推动安仁、查田、八都、上垟特色园区初步建立主导产业群,确保乡镇特色园区新增工业用地1000亩。规范工业用地供地程序,强化后续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全力推动选商引资,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坚持把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和企业集群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点。突出定向招商,充分发挥温州、义乌办事处的作用,将招商引资工作重点放在温州、台州、义乌等地。强化专业招商,充分发挥涉工部门的积极性,落实专职招商人员,统一招商平台,提高招商实效。鼓励以商招商,支持企业走合作嫁接做大做强之路,加快产业对接,促进产业集聚。深化亲情招商,充分利用在外创业龙泉人的资金、市场和人脉优势,吸引更多在外创业人员回乡投资。强化对引进企业的管理,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投资密度低、产出强度低的企业入园。做好项目的跟踪与服务,促进招商项目尽快落地和开工投产。全年力争引进当年开工规模企业20家以上、创业者“回归工程”投资项目20个以上,确保招商引资总额10亿元。



    ——着力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支持产业升级。开展“主导产业培育年”活动,重点扶持五金汽配、竹木制品、青瓷宝剑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数据电缆、冶金加工、泵阀制造等新兴产业;坚持鼓励初创企业、壮大规模企业、培育龙头企业的政策导向,开展“12345”工业追赶计划,完善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的工作机制,激励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评选规模十强工业企业、贡献十大工业企业、发展十佳工业企业,重点奖励规模大、贡献大、发展快的企业。全年培育销售额超亿元企业6家,其中销售额超5亿元企业1家,新增规模企业30家;五金汽配产业年销售额达8亿元,竹木制品产业销售额达17亿元,青瓷和宝剑产业销售额达5亿元;确保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丽水市平均水平。



    ——强力推进工业投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加大对企业技改扶持力度。继续实施“5+10+10”工程,重点扶持5家骨干企业、10大续建技改项目和10大新建技改项目,确保工业投入9亿元,力争完成10亿元,完成技改投入5.2亿元;重点抓好佳和铜业基地一期、英博双鹿啤酒异地技改、商讯科技超六类数据电缆等一批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引导企业通过技改,加强主导产品的竞争能力,不断延伸产业链的长度。组织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协助企业,编制和包装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导向的项目,做好项目储备。


   (二)推进城乡统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产业培育,促进以林富农。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年”活动,大力发展竹产业,提升发展食用菌,特色发展茶果蔬,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强乡强镇强村。抓好“竹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加强竹林林道等基础设施和科技示范网络建设,改造毛竹低产林10万亩,新建竹林机耕路100公里,新建蓄水池200立方米,以倍增的投入,促进倍增的效益,全力打造中国毛竹基地。抓好“茶产业培育项目”,坚持绿茶、乌龙茶并举,建设培育基地1万亩,建成省级示范茶厂1家,积极探索乌龙茶发展机制,加快形成浙江乌龙茶基地。抓好“特色山地蔬菜培育项目”,以我市两翼地区为重点,引导农民种植山地蔬菜,合力建设浙江优质高山果蔬基地,促进两翼地区加快发展。抓好“食用菌产业提升项目”,推行标准化生产,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食用菌深加工项目2个,引导横向多菌种发展、纵向延伸产业链,鼓励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提高食用菌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努力建设全国菌种培育中心、中国南方食药用菌批发中心。优先扶持关联度高、发展势头好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信用社为后盾的“三位一体”服务平台。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抓好农业品牌建设,鼓励产品精包装。稳定粮食生产,实现粮食总产量10万吨。


    ——强化帮扶脱贫,推进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人口内聚外迁步伐,帮助贫困人口异地脱贫、特殊人群共奔小康。继续抓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和“万名农民下山脱贫”工程,统筹推进紧水滩库区困难群众异地脱贫、欠发达乡镇整村搬迁、地质灾害点农户搬迁等工程建设,全年完成下山搬迁农户850户3500人,其中紧水滩库区困难群众679户2600人。抓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不断提高移民生产生活水平。实施“百村结对帮扶”工程,整合农村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以及部门联系村等制度,重点对贫困村、凤阳山毗邻村、示范村、整治村等进行结对帮扶。实行“一户一策一干部”制度,建立帮扶活动基金,使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户脱贫1320户,农村贫困人口比例减幅达10%以上。
    ——加大农村投入,优化农村环境。围绕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为总抓手,建立支农资金整合协调机制,集中财力物力保证重点投向,提高项目建设标准和资金使用效益。全年创建省级、丽水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5个以上,省、市环境整治村25个以上。完成康庄工程路基、路面各130公里,使康庄工程通车率、硬化率再提高5个百分点;加大“十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力度,对41个饮水困难行政村进行扶持,使4万农民饮用水条件得到改善。统筹推进百里清水河道、标准农田、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美化村庄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
    ——提升农民素质,推动结构调整。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农民收入结构、耕地林地经营结构。以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重点,实施“十万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培训农民1.5万人次以上。开展林业综合发展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机制,放活林权,推广“林保姆”做法,积极引导群众规模经营、集约生产。大力推广来料加工,推动劳务输出,新增来料加工经纪人20名、加工人数2550人以上,实现来料加工费5000万元以上,组织劳务输出2600人以上。力争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比例达到40%,非农收入比例达到50%,耕地、林地规模经营结构比例超过10%。


(三)夯实发展基础,科学谋划区域经济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按照“西区老城改造、东区新城拓展、南区工业崛起”的组团式布局,着重在城市功能的完善提升、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城市发展环境的营造上体现特色。力争完成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开展各建制镇总体规划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强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促进区域集聚发展。继续做好龙泉工业园区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加大特色园区的规划覆盖面。加快编制龙泉市Y型高速公路、省道沿线低丘缓坡林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保护、开发、利用林地资源。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项目实施。推进江南工业新城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江滨两岸建设步伐,完成贤良路东段、金沙路延伸工程;继续华楼街延伸工程;实施新华街、贤良路的“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开工建设江滨南路西段道路和防洪堤;启动文化公园、市民公园建设;着手西街古廊桥、江滨北岸景观建设等项目前期工作。改造城区供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工程,井窟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加紧内河疏通和排水管网建设,改善城区内涝状况,改建中山中路。继续推进小巷工程。建设拆迁安置周转房8000平方米。开工建设地税、信用联社、公路段办公综合楼及森林消防指挥中心、浙闽赣边贸市场等重大项目。强化城市管理,完善数字城管新模式,规范执法行为,加大“两违”综合整治力度。加快交通项目建设,完成54省道龙泉至小梅段公路改善、西独线西大桥至岱根段公路改建工程;完成沙潭大桥工程及查供线、柏小线改建工程;开工建设龙松二级公路一期工程;力争开工建设龙泉至庆元高速公路、53省道八都段公路改建一期工程;加大龙泉至浦城高速公路龙泉段、龙泉至遂昌公路复线工程前期工作力度。


    ——破解要素瓶颈制约,赢得新的发展优势。发挥政府资源的杠杆作用,放大政府资源的效应,重点抓好政府性投资项目的资金落实,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带动效应。盘活土地存量,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择优推进乡镇(街道)的低丘缓坡开发,拓展新的用地空间。加强企业融资服务,大力推动银企合作,积极培育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联保、企业间互助金、政府企业互动平台、企业避险等机制,努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所加大对农民的小额贷款发放力度。完善电力设施,保障电力供应,加快毛圩等水电站建设步伐,建成安仁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兰巨35千伏输变电工程及安仁至道太、八都至查田35千伏线路,确保完成投资1亿元。


   (四)依托旅游兴市,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突出精品建设,健全旅游产品体系。实施“以旅兴龙”工程,加快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农家乐旅游、红色旅游等多元旅游产品,积极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围绕“两山一江一城一遗址”,着重培育龙泉山生态休闲度假之旅、剑瓷文化寻根游两条精品旅游线路。编制大窑龙泉窑遗址旅游开发规划和仙宫湖水上陶瓷之路规划,积极做好琉华山-龙泉窑文化生态游、香樟园等旅游项目开发的前期工作。启动中国青瓷?宝剑城建设项目。开工建设龙泉山生态旅游一期完善提升工程。推进白云岩景区的深度开发。抓好炉岙、下樟、青井等“农家乐”特色村的培育和规范。以留槎洲水上乐园、披云山旅游度假区等为重点,推进旅游招商项目。


    ——突出宣传促销,构建旅游营销体系。以长三角和周边地区为主客源市场,开拓上海市场,启动义乌市场,巩固金华、温州市场,积极开拓境外市场,努力实现区域客源共享。拓宽宣传促销渠道,举办台州、绍兴龙泉旅游推介会,提高龙泉知名度。


——突出产业提升,强化旅游服务体系。制订旅游产业政策,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提高竞争能力。加快国际大酒店等旅游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加大旅游业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突出商品流通,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做好物流中心规划,积极培育物流企业,构建物流配送平台。大力发展边界经济,逐步将龙泉建设成为浙闽赣边境的区域物流中心。拓展农村市场,发挥供销社流通优势,科学规划和建设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和农副产品网络,推进城乡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对接;继续抓好 “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业改造升级。


   (五)实施生态立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重视科学发展,加快生态市建设。实施“生态龙泉建设工程”,抓好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实施,推进生态市“八大工程”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工程,重点抓好“百万亩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森林公园”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强钱塘江、瓯江源头保护。开展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创建循环型工业园区。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全年建成户用沼气池1100个。



  ——立足环境整治,创建优美人居环境。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活动,推进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完成2个生态乡镇的建设目标。以开展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建设为重要内容,加快推进我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现全市15%行政村的整治目标。开展合格饮用水源创建工作,不断改善饮用水状况。完成“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计划。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处置工程,建成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


    ——强化依法管理,提高污染防范水平。坚持“生态领先”、“四不三优先”原则,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培育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环保管理制度,严格环保执法,依法有序地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加强河道采砂管理,规范河道采砂行为。加强环境监测,推进环境监测监控设施建设,建成省级凤阳山背景空气自动监测站和市环境监控中心。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整治,完成金沙五金汽配科技园区企业污染整治任务。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比上年度削减3%以上,确保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和交接断面水质达标。


(六)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争创“教育强县”。 进一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扎实推进省“教育强县”创建工作。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完成中小学校食堂、宿舍改造面积9734平方米,资助中小学贫困生6600人,爱心营养餐受益学生9000人以上,中小学教师培训合格率达98%以上。继续抓好周末学生接送车工程,确保学生交通安全。进一步优化校网布局,撤消6所学校初中部,撤并村级教学点10个。开展“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打造“龙泉技工”品牌。做好龙泉一中省一级重点中学复评工作。加快实施市中等职业学校、龙泉四中等7所中小学校扩建工程及文武学校迁建工程,完成东升小学迁建征地工作。到2007年底,创建标准化达标学校23所,创省级教育强乡镇4个、丽水市教育强乡镇6个。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推进与浙江大学全面合作,深入实施“18515行动计划”,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加快与浙江林学院合作步伐,推进灵芝系列产品开发、食药用菌工厂化等农业科技项目合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争取申报国家火炬计划,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建奠定基础;争取培育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1至2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推动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应用,重点抓好主导产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实施好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提升主导产业层次。


    ——繁荣其他社会事业,巩固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完成农民健康体检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0%以上,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达标。完成市疾控中心主体工程建设和安仁、兰巨、道太供村卫生院医疗用房改造。确定市人民医院建设规划方案。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完成八都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级示范点创建工作。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1%以上。开展丰富多采的群众体育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抓紧完成青少年宫的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创建“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乡镇”。加强对网吧、娱乐场所的监管整治工作。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120个行政村、190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有线电视联网。开展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争创省级卫生城市。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提高社区服务水平。进一步弘扬和培育剑瓷、香菇文化,开展“周恩来总理关于恢复龙泉青瓷生产指示发表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剑瓷文化高峰论坛活动和剑瓷大师精品展活动,推广中小学健身宝剑操,筹建香菇博物馆,筹划重建金沙塔。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做好龙泉窑考古发掘的后续工作,完成稽圣潭塔、永和桥等文保单位的修缮工作,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


    (七)注重协调发展,加快和谐社会构建


    ——完善社保体系,致力“民生工程”。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争取省级养老保险调剂金补助,确保养老金、失业金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扩大保险覆盖面,养老保险扩面1000人、医疗保险扩面1500人、工伤保险扩面1500人。继续贯彻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800个,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30人。完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机制,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的失地农民达到3500人。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制度,逐步建立面向城镇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加快推动保险业发展,实施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确保参保率达80%以上。规范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联动机制。加快老年活动设施建设,开工建设老人院及老年活动中心。完善社会救灾救济工作机制,加强对台风、洪涝、干旱、地质灾害的预警,加快构建自然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关注低保户、特困户、重灾户、敬老院五保户、部分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加强扶残助残工作,继续实施残疾人爱心工程。积极探索经济房、廉租房、限价房建设模式,切实缓解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


    ——强化安全措施,狠抓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体系。以全员安全培训为抓手,提高广大从业者的安全生产技能。继续强化企业主体的安全责任意识,落实企业安全责任,督促企业加强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建设,加大安全投入。继续深化矿山、消防、特种设备、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水上交通等专项整治工作,力争实现全年事故次数、死亡人数、经济损失三个指标“零增长”目标。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建立市食品安全检测中心,进一步加强责任监督网、现代流通网、群众监督网、行业自律网建设。继续抓好重大动植物疫病和禽流感防控工作。整顿和规范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秩序,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夯实基层基础,确保社会稳定。以“建设环境整治年”活动为载体,开展建设环境集中整治工作。重点打击强揽建设工程、强行包工包运、强买强卖建筑材料等欺行霸市行为;巧立名目向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敲诈勒索的行为;借事阻挠施工、聚众闹事、寻衅滋事的行为;侮辱投资者和施工者人格、威胁其人身安全的行为。严肃查处国家公务人员利用职权插手工程或为他人谋取利益等行为。坚持领导包案,分级负责,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核心,以基层信访为重点,切实维护群众正当利益。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尽量把矛盾控制在基层,解决在基层。


   (八)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执政能力水平。坚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推进电子政务,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当年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深化和完善政府“第二预算”,继续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切实做好各类财政性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行政审批“两集中”运作机制,实现“一个领导分管,一个窗口对外,统一受理、独立办理、限时办结”的目标。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政令畅通,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认真组织实施“十大工程,十件实事”,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以及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善于利用和依靠各种力量参与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效能。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塑造信用政府形象。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法律素质。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努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认真贯彻执行监督法,依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完善政府领导领办人大代表重点建议和政协重点提案制度,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的意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好国防动员和拥军优抚安置工作。坚持言必行、行必果,虚心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认真落实市政府做出的各项承诺,扎实推进信用政府建设。


    ——大力加强政风建设,打造高效廉洁政府。按照全省“作风建设年”活动要求,开展以“五治五求”为主要内容的作风建设活动。深入实施“实干创业”、“效能风暴”行动,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运行机制,切实维护企业和群众利益。开展公务员培训和教育,完善公务员知识结构,培养公务员用好用足政策的能力、引进推进项目的能力、化解矛盾融洽干群关系的能力、攻坚克难办实事干大事的能力、生活正派干净干事的能力,积极营造“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工作氛围,着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和节约型机关。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在干部队伍中倡导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的作风,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


    各位代表,新一届政府的工作思路已经明确,新一年的奋斗目标已经确定。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中共龙泉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抢抓新机遇,开创新局面,赢得新发展,为共创美好新龙泉而努力奋斗!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