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相关工作

老西街里的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来源:龙泉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2-22 15:34:13 点击数:

西街位于城区西面,西起宫头村,东至新华街,北起中山街,南到龙泉溪,总长1417米。

西街肇基于春秋时期,唐乾元二年(759)置龙泉县,因位于县治之西而得名,清代称西中街,民国时期称西平街,1954年改名为西新街,1967年改称东方红大街,1975年复称西街。2015年4月,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成功列入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

古色古香的老西街,风韵独特,诗意流淌,既是龙泉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魂,也是文化的根,还是一代又一代龙泉人美好的“乡愁”。

数千年来,西街的先民在这方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这里的历史建筑集中成片、独具风格,文物古迹众多,见证了西街乃至整个龙泉古城的发展历程,将西街的历史情景和人文环境展示在我们的面前。西街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0处,历史建筑116处。

今天,我们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西街的文物保护单位。


西街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叶溥故宅和云水渠。


叶溥故宅

位于西街街道宫头村136号,为明代中晚期建筑。坐北朝南,纵轴线上依次为台门、天井、前厅、天井、后厅、天井和照壁,天井东西侧均有厢房,通面宽约46.5米,通进深55.5米,建筑面积2775平方米。

叶溥,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嘉靖初(1522)官至江西左布政致仕,为官清廉,执政为民,时称叶青天。

该建筑为城区现存年代最早,规格最高、最完整的古民居之一。《高机与吴三春》的爱情故事就出于此。因叶氏家族在外地做官,其后裔将此屋卖给姜姓。因而现称“姜家大屋”。姜氏居此迄今已第十四代。现该屋共居住有居民29户,其中尚有几户姜姓后裔。2011年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云水渠

俗称官圳,始建于宋代靖康元年(1126),《龙泉县志》(乾隆版)记载:“在县北应奎坊侧,分蒋溪堰直下之水。宋靖康初知县姚毂凿为水渠以播北流转月泓庙至胡府李山口,溉畈田数十亩。”

云水渠源于蒋溪,向东进入西街街区沿西街东流,到西街吉林巷口分为南北两支渠,南支渠继续沿西街东流,北支渠沿北河街东流,最终贯穿龙泉古城,向东进入大垟畈,灌溉了3300亩良田后,注入瓯江上游龙泉溪。水渠总长约1100米,宽深均约2米。渠壁用卵石或石板砌筑,是居民饮用、排涝、消防和灌溉的主水源。部分地段屡经重修。



西街街区共有龙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分别是:浙江日报旧址、杨碓埠、姜士焕故居、吴嘉彦故居、蔡家大屋、周家大屋、邓家大屋、北河街八角大门民居、李家大屋、程步云故居、瞿氏宗祠、王氏宗祠、崇福祖庙、镇西社、永福社、乌石庵、云岩祖社、后岩庙。


浙江日报旧址

位于西街街道宫头村110号。抗战期间,《浙江日报》辗转永康、丽水等地,于1944年8月22日迁至当时的龙泉县宫头村,在交通、搬运、经济等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只花4天时间,8月26日即在龙泉新址复刊。

当年,著名哲学大师严北溟先生任社长兼发行人,江阴文豪陈虞荪任总编,有职员50余人,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也参与了《浙江日报》的采编工作,发布抗战信息,让广大军民全面地了解战况。1945年9月中旬,浙江日报社迁回杭州,龙泉版停刊。


杨碓埠

位于西街西部,是龙泉古时客货运输的第二大码头,龙泉青瓷正是从这里扬帆起航、远销海外。


姜士焕故居

俗称新姜家大屋,位于西街街道宫头村165号,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姜士焕建造。姜士焕,字儒林,号熙斋,名志宽,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于光绪三十年(1904)赴京考试,授直隶州州判衔,前奉巡抚部院钦,授五品顶戴。

建筑平面呈纵长方形,朝北。通面宽28.6米,通进深32.4米,建筑占地面积927平方米。纵轴线上依次为台门、甬道、门楼、前厅、天井,天井两侧厢房、正厅、天井,天井两侧为厢房,宅外东西均有外厢房。


吴嘉彦故居

位于西街154号北侧。平面呈横长方形,朝南,台门朝东。通面宽17.18米,通进深11.71米,建筑占地面积201平方米。门楼为西洋式混砖结构,其内为全木构作,二层楼,中部有阁楼。院内种植有法国梧桐和蜡梅、桂花等花草树木。新中国成立后收归政府所有,曾作为城郊区公所用房。

该建筑为龙泉市一代文豪吴嘉彦(梓培)、吴嘉言(梓尧)两兄弟聘请温州名师建造,始建于1924年,1925年竣工。竣工后,吴嘉彦先生为其取名为“燕诒小筑”,并亲笔撰写“燕诒小筑”四字于正堂门檐上,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燕诒小筑”建筑风格式样别致,是当时龙泉县城内第一座欧式建筑。


蔡家大屋

位于西街288号。根据建筑风格判断约建于清代早中期。平面呈纵长方形,朝南,台门朝南偏东。通面宽18.07米,通进深27.41米,建筑占地面积495.3平方米。纵轴线上依次为台门、天井、门楼、天井,天井两侧为厢房、正厅、后堂、后堂两侧为小天井及小厢房。门楼为砖石结构,门上有“德门厚祉”砖雕匾。支挑砖作瓦檐有勾头滴水。正厅五开间,进深6柱 11 檩,穿斗式梁架结构。


吉林巷周家大屋

位于西街街道吉林巷6号。根据建筑风格判断约建于清代中期。平面呈纵长方形,朝南,台门朝东。通面宽26米,通进深37.9米,建筑占地面积985.4平方米。纵轴线上依次为门楼、前厅、天井、天井两侧楼厢、正厅、后天井、后厅。门楼砖石结构,门枋上砖浮雕制作精致。均为五开间,正厅、后厅进深均为6柱11檩,穿斗式梁架结构。


邓家大屋

位于西街560号,由邓景期于清乾隆元年(1736)建造,坐北朝南,四合院形式,三开间,通面宽20米,通进深23.5米,建筑占地面积470平方米。纵轴线上依次为门楼、穿堂、天井、天井两侧为楼厢、正厅。正厅5开间,进深8柱15檩,二层楼。


八角大门

位于北河街147号。根据建筑风格判断约建于清代中晚期。平面呈纵长方形,朝南。通面宽22.8米,通进深73.09米,建筑占地面积1666.5平方米。分前后3幢,每幢均为门楼、天井、天井两侧厢房、正厅、后天井。均为五开间,正厅均为进深5柱9檩,穿斗式梁架结构。因其大门用条石砌筑呈八角状,故又称“八角大门”。


李家大屋

位于西街148号,原为八都李锦荣宅,建于民国时期,开设报馆。新中国成立后收归政府管理,曾作为县法院、县总工会办公场所、1966年6517部队首长驻所等。平面呈横长方形,朝南,三开间,进深5柱9檩,穿斗式梁架结构,二层楼,通面宽12.8米,通进深9.86米,建筑占地面积126.2平方米。门楼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四柱冲天式混砖结构。宅内为全木构作。


程步云故居

位于北河街牢弄4号。根据建筑风格判断约建于民国时期。平面呈纵长方形,朝南。通面宽17.2米,通进深27.22米,建筑占地面积468平方米。纵轴线上依次为门楼、前厅、天井、天井两侧楼厢、正厅。二层楼,均为五开间,进深7柱13檩,穿斗式梁架结构。天井卵石墁地。


瞿氏宗祠

位于北河街161号。根据建筑风格判断约建于清代晚期。平面呈纵长方形,朝南。通面宽11.60米,通进深12.03米,建筑占地面积139.5平方米。回字形建筑。正厅三开间,进深4柱9檩,抬梁式五架梁结构。


王氏宗祠

位于西街石板弄26号西侧。根据建筑风格判断约建于清代晚期。平面呈横长方形,朝东。通面宽15.96米,通进深13.63米,建筑占地面积217.5平方米。纵轴线上依次为门楼、穿堂、天井、天井两侧穿廊、正厅。回字形建筑。门楼为4柱5檩式,砖石结构,砖浮雕花鸟、动物等图案,工艺精湛。支挑砖作瓦檐。正厅三开间,进深2柱3檩。该宗祠新中国成立后曾作街政府会议室等使用,后作村碾米厂多年。2004年开辟成清风社区老人活动室。


崇福祖庙

俗称谢王庙,位于西街572号。根据建筑风格判断约建于清代中晚期。平面纵长方形,朝南。通面宽13.54米,通进深28.62米,建筑占地面积387.5平方米。现仅存门楼、春亭、正殿。正殿三开间,进深4柱9檩,抬梁式五架梁结构。


镇西社

位于西街539号,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西街主要宗教活动场所之一。前殿建在云水渠(官圳)之上。建筑平面呈纵长方形,朝北。通面宽8.8米,通进深15米,建筑占地面积132平方米。回字形建筑,前后殿均为3开间。


永福社

位于西街454号。根据建筑风格判断约建于清代中晚期。平面呈纵长方形,朝南。通面宽8.28米,通进深19.87米,建筑占地面积164.5平方米。纵轴线上依次为照壁(已毁)、前殿、天井、春亭、正殿。正殿三开间,进深4柱9檩,抬梁式五架梁结构。春亭重修建。正殿稍经修缮。


乌石庵

位于西街287-289号之中。平面纵长方形,朝北。通面宽12.08米,通进深19.25米,建筑占地面积232.5 平方米。仅存正殿,保存较好。面阔三间,进深4柱9檩,抬梁式五架梁结构。牛腿、雀替等构件制作精致,脊枋上有“大清同治八年……”的记载。


云岩祖社

位于西街169号。根据脊枋文字描述,该社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平面呈纵长方形,朝北。单体结构,面宽7.41米,进深8.2米,建筑占地面积60.8米。大门为格扇门窗,面阔三间,进深6柱11檩,抬梁式五架梁结构。清咸丰二年(1852)重修。1994年村(居)民自发进行了修缮。


后岩庙

位于北河街127、128号之间,平面呈“凸”字形,朝西。前为亭,后为殿。根据脊枋文字描述建于清嘉庆丁丑年(1817)。通面宽8.81米,通进深12.31米,建筑占地面积99.5平方米。亭为歇山,重檐,翼角起翘,内有藻井。正殿三开间,前廊为轩顶做法,额枋上有二朵一斗三升拱托檩,进深4柱9檩,抬梁式五架梁结构。经附近村(居)民集资修缮,保存较好。来源:《中国西街》王苏珍 整理 潘世国 张有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