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部门 > 龙泉市民政局 > 建议提案

中共龙泉市委组织部 龙泉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39号提案的答复

文章来源:龙泉市民政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1-28 09:25:14 点击数:

民盟、农工党与无党派人士界别组:

你们在市政协第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关注村改居后续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提案已收悉,首先感谢你们对我市社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你们提出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做好村改居后半篇文章,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为我们做好社区工作指明了方向。开展村改居工作,撤销22个城中村建制,将城市社区从13个优化调整为28个,是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酝酿、广泛调研、通盘考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次基层组织架构的探索变革。在妥善完成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立足实际,认真研究吸纳提案中的相关建议,通过建强社区组织体系、优化社区服务、强化居民感知来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高质量做好村改居“后半篇文章”。现将提案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加强组织建设,全面激活基层治理效能

村改居后,我们结合各社区实际情况,在前期合并基础上,建强社区大党委,优化调整班子队伍,积极探索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同时做好社区人才队伍的培养,进一步强化社区组织保障。

(一)立足实际,优化社区组织体系。一是建强社区“大党委”。全面完成社区居委会和群团组织选举工作,选举产生新一届居民代表1179人,党委成员162人,居委会成员155人,居监会成员84人。及时调整社区“大党委”人员组成,吸纳辖区单位、包联(共建)单位、股份经济合作社、物业企业、业委会、“两新”组织党员负责人及乡贤、“五老”的党员85名担任社区党委兼职副书记或委员,切实增强社区党委的统筹协调能力。截至9月底,各社区召开“大党委”联席会议86次,研究商议辖区建设和党建工作重大事项130余个。二是选派“第一书记”。选派28名街道优秀年轻中层党员干部担任社区“第一书记”,全面负责社区大党委组建、协调过渡期社区与合作社有关事宜、争取社区项目、落实惠民政策等事项。三是下派社区指导员。先后选派34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28个社区担任社区指导员,截至9月底,社区指导员共解决政策处理、矛盾调解等方面解决难题312个,帮助调整后社区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四是加强村社干部履职衔接。村改居后,充分考虑原城中村两委主职干部熟悉村情民意、热心为居民群众办事的优势特点。在新一轮社区选举工作中,吸纳原村63名主要干部为社区两委(兼职)委员,同时通过社工招录吸纳原村两委干部12人进入社工队伍,充分发挥原村干部“人头熟,情况明”的优势,协助做好政策处理、信访维稳等工作,帮助社区干部尽快熟悉社情、民情。

(二)多元联动,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一是调整包联共建力量。综合考虑社区辖区面积、社区人口数量、驻区单位分布等情况,及时调整形成《2023年度副处级以上领导、市直单位联系社区方案》,每个社区有1-2名联系市领导和3-5个共建单位,社区共建资源得到有效保障,社区治理力量进一步强化。二是推进三方协同机制。协调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在建设备案46个小区中,推动43个条件成熟的小区推广践行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协同机制,预计11月初实现全覆盖。三方合作共同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解决基层治理服务问题。三是建强基层网格单元。在村改居后四至范围调整基础上,及时对网格进行调整划分,城区网格数从104个增加至239个,共设置微网格1388个,并对“1+3+N”网格力量中的网格长、网格指导员等人员配备进行优化,落实79个农村专职网格员职数划归社区网格,推进执法力量下沉城区网格119人,择优选派机关696名在职党员担任社区楼栋长(微网格长),带动机关党员“组团联户”4350余户。建立“一支部四站点”形成红色治理联建,通过“居民自治、协同共治、数字智治+居民服务”的“三治一服务”模式,将不同力量、不同部门融入到社区治理中来,把问题矛盾化解在网格内。目前,全市共开展红色治理联建创建行动2轮,实现46个建设备案住宅小区全覆盖,解决居民身边关键小事加装电梯、充电桩安装、老旧小区改造、物业费收缴等问题286余个。四是推进社区“智治”。推广使用“剑瓷红·城市管家”应用,通过搭建党建引领网格“一张图”、党员及公职人员双报到、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模块,推动形成线下动态采集、线上定期更新机制,全方位展示城市治理信息、志愿服务信息、网格组织信息等,进一步解决人口底数不清、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为融合性大社区大单元治理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同时在该应用植入“AI社工”智能语音功能,根据需求选择外呼话术,精准定位受众人群,让“AI社工”自动进行语音外呼发布信息,通话内容被存储并筛选归纳形成电子台账,构成居民信息数据库,在疫情防控、居委会选举、健康体检、信息普及宣传等场景中有效提高了社区工作效率,减轻社工工作负担。2023年,该应用累计完成7万余条社区人口信息归集、实现8056余名在职党员干部精准报到、发布及完成志愿服务878条,完成近万条信息发布和收集,有效赋能28个社区智治。

(三)着眼长远,建强社区人才队伍。一是加强专职社工配备。根据现代社区建设关于社工配比要求,持续做好专职社工招录配备,目前我市共有专职社工155人,原城中村63名主要干部参与本届社区工作,实际从事社区服务人数达218人。今年计划招录社工40人,并专设面向网格员、党员、残疾人岗位,目前已完成笔试、面试、体检和考察工作。二是加强社工履职培训。注重对于社区专职社工的业务培训教育,紧抓“关键少数”,举办“领雁”春季集训班暨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针对街道分管社区领导、负责社区工作干部和社区“第一书记”、书记等78人开展了专题业务培训。积极发动全市140名专职社工参加全国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通过“线上学习+集中培训+线下模考”形式,成功通过78人,持证社工占比从原来的29.56%提高到54.13%。芳野社区社工钟菁通过高级社工师考试,实现了全丽水高级社工师零的突破。建立社区干部专业人才库,将118名持证社工纳入人才库。制定《龙泉市社区工作手册》,明确了社区年度工作重点、社工岗位任务等,先后下发160余册并组织社工学习,全面提升社工业务能力。组织多维度评比,制定《龙泉市专职社区工作者考核管理办法》,对社工进行系统全面评价。三是深化社工导师帮带。开展新进专职社区工作者“1+1+1”双重帮带活动,分资深、普通、新进三层次对社区干部进行培养帮带,安排1名资深社工加1名结对中层干部结对1名新进社工,目前已落实58名资深社工、75名结对部门中层干部对73名新进社工进行结对,帮助新进社工快速胜任岗位工作、融入社区工作。四是全面落实激励机制。贯彻落实《龙泉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及激励关爱专职社区工作者的十条举措》精神,根据我市今年最新发布的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结合工作年限、职务岗位、套改系数等指标,把专职社工的工资按“三岗十八级”工资套改政策予以落实。今年面向符合条件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定向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干部各1名,同时面向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开展事业纳编1名,进一步拓宽专职社工的发展空间、上升渠道,激发专职社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二、聚焦居民需求,不断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

我们聚焦社区服务机制建设、载体创新、需求保障,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推动社区要素融合,帮助“新”居民加快适应社区生活节奏。

(一)优化功能,推进社区阵地建设。一是加强社区主阵地建设。安排1196万元用于社区规模调整,其中调剂国资用房6处、向原村和社会租用10处。对党群服务中心外部标志统一设计并按顺序编号,根据面积大小,配置居民会客厅、“一老一小”区域、小会议室、社工办公室、档案室等服务功能,既提升了社区辨识度,也极大地提高了居民认同感和参与度。建设“易进入、可互动、能共享”的开放式“居民会客厅”,实行“家庭化”“客厅式”服务模式,让会客厅成为有温度的“社区大客厅”。目前已按标准建成16处并通过验收,数量位列丽水市第一。成功创成省级五星社区综合体2个,省级三星社区服务综合体2个。创成省级现代社区1个,丽水市级现代社区4个。二是强化社区“生活圈”建设。立足居民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等多方面、多层次需求承接,进一步配齐社区公共设施。28个社区现已全部完成“一老一小”功能配置;在城东社区、南秦社区、水南社区、南大洋社区配备了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智能终端并投入使用,超额完成省级民生实事项目任务;开展品质社区提升工程,完成3处社区共享餐厅和10处助餐点建设,在城东、白云、望江3个社区均植入康养驿站;新增黄灌社区托育机构1家,现全市共有托位1043个;推进城市“两房”建设标准,集“书房+健身+休闲+直播+文创”等多功能于一体,进一步满足市民个性化、多样化的生活需求。目前共投资498万元,建成16个城市书房、4个百姓健身房。三是开放共享活动场所。挖掘可利用的国资用房、机关单位可供社区共享的活动场所以及原城中村村级活动场所等阵地资源,发布《龙泉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开放共享资源清单》,共44个社区共建单位开放共享58处场所,进一步优化社区阵地配备,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四是开展美丽社区建设。围绕“居民自治规范美、办事服务便捷美、人文环境宜居美”建设目标,健全完善社区各项议事管理制度和《社区公约》,深化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强社区自治规范化建设。推行社区事务一站式受理,为居民提供“帮办代办”服务,优化办事流程,更好地满足居民办事需求。全面开展小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优化居民生活环境。五是提升社区品质。全面实施“两拆两绿”“金角银边”提升改造工程,充分利用闲置空地和边角地块,以“微改造+精提升”的方式,打造移步换景的城市景观,全面改善城区环境品质。对龙泉一中外围、华楼街剑川大道交叉口、龙腾广场等8处节点进行改造提升。开展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聚焦道路环境改善、雨污管网改造、园林绿化提升等内容,对8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在大洋小区开展“开转封”试点建设,东景小区开展“污水零直排”建设,对瓯江花园外管道修复、城东花园围墙提升、欧冶大道路面修复等12个节点进行改造提升。

(二)创新服务载体,推进文明社区建设。一是创建社区党建服务品牌。以“剑瓷红”党建品牌为引领,深入挖掘社区优势资源,聚焦社区“新”居民重点关注的民生、文体、服务需求,因地制宜形成“五微”工作法、“秦光零距离”、“有我在”等一批有龙泉特色的党建服务品牌,逐步扩大服务圈,全力打造“一社一品”现代社区新形象。二是推进文明社区创建。建设“家社区”式全域性文明实践阵地,依托剑瓷文化街区、西街“文明小巷”等场地,积极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有礼小区等创建。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载体,在社区积极开展“文艺晚会”“迎春送暖”“邻居节”等系列主题活动。截至9月底,各社区共组织文体活动60余次,开设各类公益课程20余场,组织发动居民参与7800余人次。三是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结合部门社区共建工作,汇聚社区公益力量,发动单位干部职工、社区党员干部、退休老党员、青年人,建立“桑榆银发志愿服务队”“抗癌俱乐部”“向日葵儿童志愿服务队”等,目前已备案成立844支社区志愿服务队。形成社区“银龄居家养老”“四点半课堂”“阳光微心愿”“银发食堂”等特色服务品牌。四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社会组织进社区 服务群众暖民心”活动,首批10家社会组织与28个社区建立结对合作关系,为社区居民提供爱心理发、文明宣传、法律咨询、救护培训、爱心义诊等志愿服务。每月定期组织“全民清洁日”活动,截止目前,已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43场,受益群众达2960余人次。

(三)坚持民生为本,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一是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加大“一老一小”、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和关爱服务力度,落实街道救助对象探访关爱100%。做好救助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村改居后及时与社区协调,帮助20余名原城中村救助对象落实到社区。截止目前,我市各街道在册救助对象882户1511人。依托社区“就业指导站”“共富学堂”“共富工坊”等,为具备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低收入群众,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信息,帮助困难群众就近就业增收。二是加强慈善帮扶。强化慈善的社会保障补充功能,市慈善总会依托慈善捐赠,持续开展助医、助学、助困等慈善帮扶活动。开展“幻方慈爱基金”儿童大病救助项目,给予13个重症儿童患者困难家庭救助帮扶,提供救助资金22.3万元。成立“拓石”爱心圆梦助学基金暨师生关爱基金,募集爱心基金43万元。实施爱心助学项目,资助152名低保、低边、家庭困难的学生,资助助学金74.82万元。接受广州美赞臣公益基金会捐赠价值40万元奶粉,为0-17周岁儿童的低保家庭和困难学生发放493箱奶粉。实施“山区夕阳红”项目,投入15.74万元,为山区困难老人提供爱心理发、爱心义诊等服务。三是推进公益项目进社区。投入25.5万元,资助社会组织开展7个公益创投项目,从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社会救助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出发,在为老服务、助残服务、儿童关爱、社会救助、社区治理等方面实施公益项目,为群众提供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多元化的服务。

三、强化居民感知,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针对居民关心最多、感触最深的办事、服务、生活等需求,我们持续做好政策、场地、增收等要素保障,延伸社区治理感知度,提升社区群众幸福指数。

(一)强化融合导向,紧密村社过渡衔接。一是完善社区管理制度。村改居后,及时建立完善社区各类组织议事决策、财务管理、工作例会等各项工作规章制度,并先后制定《社区财务管理办法》、《专职社区工作者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修订完善专职社区工作者薪酬标准,指导社区严格落实“三会一课”、重大事项民主协商和“五议两公开”等制度要求,确保社区治理全流程规范、有序。二是推进户籍管理制度。为确保“村改居”户口改登工作顺利推进,公安局配合三个街道,加强与社区联系对接,建立“村改居”户籍管理绿色通道,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置“村改居”户籍办理窗口,并且同步做好居民户籍信息调整、数据备份,统一户籍地管理和属地管理,更好地解决人户分离造成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社会治安等管理问题。依托政务服务2.0,探索公安政务服务“就近办”、“网上办”、“全域办”的服务模式,打破区域限制,为基层群众提供就近增值服务,实现居民高频民生事项便捷办理。三是加强村改居后续宣传报道。在龙泉发布及人民网、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发布《以新时代“龙泉精神”推动全域发展现代化》等“村改居”主题宣传报道70余篇。在浙江民政等专刊发表《浙江龙泉:“村改居”改出幸福新图景》等经验总结类信息8篇。《一体推进基层组织架构变革重塑打造县域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山区样板》还获得丽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汉勤的肯定批示。

(二)强化需求导向,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一是加强联系走访工作。针对村改居后社区对“新居民”基本信息情况掌握不透、问题底数了解不清,要求社区常态落实“双下沉”工作机制,推动专职社区工作者常态化走街串巷、进楼入户,做到人员底数清、矛盾纠纷清、群众需求清、风险隐患清。根据“入户到人”原则发放便民服务联系卡,目前28个社区已全部发放到户,方便群众知晓社工岗位分工,明确遇事办事应找“谁”。二是明确服务事项范围。对照《浙江省涉村(社区)事项清单(2023版)》,明确村(社区)准入事项。针对居民反映较多的盖章事项、证明出具问题,结合实际梳理了居民办事指南,对居民常见的死亡证明、充电桩安装、建房审批盖章等事项进行了明确,进一步规范社区和股份经济合作社职责范围,明确居民和社员办事途径。三是明确部门承接事项。农业农村局制定了《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行指导意见》,推进股份经济合作社作用发挥,确保村改居后集体“三资”管理无缝衔接;建设局及时承接原村公共卫生、道路、路灯等管护工作,并制定了《龙泉市“村改居”市政配套设施及服务提升工作方案》,推进市政服务全覆盖。此外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电公司等对村改居后建房审批、电表安装等特殊事项办理进行了明确。

(三)强化实效导向,拓宽居民增收路径。一是优化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行机制。严格对照《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规定要求,市农业农村局制定了《村改居后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改完善指导意见》,指导和督促各街道股改完善工作,开展经济合作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健全完善经济合作社运行机制。目前龙渊、西街、剑池等三个街道22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严格按照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运行,执行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社员、股东收益分配权益。二是拓宽居民就业渠道。各社区结合实际打造了“就业指导站”“共富学堂”等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就业创业信息,同时依托“共富工坊”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来料加工等就业岗位,促成就业创业,截至9月底,城区共建有“共富工坊”28个,覆盖12个社区,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2100余个,促进人均月增收2700余元。三是发展强社惠民。充分借鉴“强村公司”运行经验,积极探索“市场化经营+政府性扶持+社会性支撑+公共性服务”的“四位一体”强社惠民标志性项目,以每个街道的社区联合名义成立“强社公司”,初步实现社区的“自我造血”。目前西街街道强社公司谋划了2个项目,预计利润1.5万元;剑池街道强社公司谋划社区用房出租项目,预计利润5万元;龙渊街道强社公司谋划1个项目,预计利润1万元。

村改居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城乡融合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现代社区的创建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和提案建议,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紧密村社过渡衔接,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完善运行体制机制,强化资源要素保障,高质量做好村改居“后半篇文章”,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与市民政局联系,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社区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联系人:胡春峰,联系电话:7761832。




中共龙泉市委组织部              龙泉市民政局

2023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