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今日龙泉

共富路上的“龙泉密码”

文章来源:龙泉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1-20 10:16:07 点击数:


上半年,我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1%,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丽水第一。三季度,我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4685元,增幅16.4%,位居山区26县第一位。

共富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只有让弱势群体真正受益,让弱势乡村得到发展,才能真正向共同富裕大跨步迈进。

地处山区的龙泉,如何创新举措,变绿为金,带动低收入农户跑出增收加速度?

龙泉,是典型的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这里是长三角之巅,境内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峰黄茅尖海拔1929米;这里是三江之源,瓯江、闽江、钱塘江源出于此,奔流向海;这里被誉为“中国天然氧吧”,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9.5%以上,是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国道地灵芝核心产区……

靠山吃山。好山好水育好品,特色产业是龙泉人民的绝招。从桃源岩樟的野生红茶到花园兰巨的精品水果,再到古朴龙南的高山蔬菜……村里的绿色山珍丰富了城里人的“菜篮子”,也鼓了村里人的“钱袋子”。

从“靠山吃山”到“靠山发展”,带动村民增收的还有跨越“山海”来相助的“致富鹅”“共富小黄牛”……

生态养鹅唱响致富“向天歌”。在八都安田村浙东大白鹅养殖基地共富工坊就养着一群“致富鹅”。基地与嘉兴秀洲企业签订了商品鹅保底收购协议,解决了销售端问题,22户低收入农户入股基地,每年可享受基地分红,还能优先在基地就业。

在山海协作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城北河坑塘村,小黄牛和浙东白鹅养殖业给20多名留守老人和10多名低收入农户带了新工作,可实现年人均增收1.2万元左右。

菌棒成了增收“加油棒”。“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竹垟畲族乡金田村的低收入农户对这句话的体会颇深。2021年,金田村探索“企业+低收入农户+基地”的模式,建设低收入农户食用菌共富基地。

今年是分红的第二年,参与入股的25户低收入农户,连本收益共计43万余元。低收入农户还享有优先务工权,村民何翠梅从去年开始在森旺菇业务工,一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加上分红的收益,生活越来越好了。

好风景“长”出好经济。山高路远,曾是制约许多乡村发展的因素,而今他们变劣势为优势,在好风景里找增收之路,让文旅点燃“星星之火”。

前不久,江南之巅·天空越野赛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越野跑爱好者齐聚屏南。体育赛事不光为村里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流量”。每个月都有全国各地的跑友来训练,村民们将闲置农房装修起来经营农家乐,暑期日营收有的可达2000余元。

出门打工,还是在家照顾老人小孩,一直以来是许多山区百姓的两难抉择。如今,家乡产业越来越多,发展越来越好,有的低收入农户成了养蜂达人,有的成了黑木耳种植专业户,有的即使没有劳动能力也能成为股东坐享分红,“家门口”就业创业越来越方便了。

从八都安田村到竹垟畲族乡金田村,从宝溪高山村到道太安平村……我市涌现出一批批生态致富明星村,增收致富的生动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这些年来,为了不让一个群众掉队,我市千方百计拓宽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渠道,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当好低收入农户的“账房先生”。不少低收入农户想发展生产,却面临贷款难、无担保等难题。低收入农户小额信贷贴息政策应时而出,“畲情贷”等信贷产品将金融“活水”送达到基层。同时,资源也不能闲置浪费,我市大力推行的“稻耳轮作”,不与粮争地、不与农争时,“冬闲田”变身“增收田”。

当好低收入农户的“店小二”。解决了资金问题,低收入农户又面临了新的难题:作物病虫害怎么办?产品卖给谁?怎么卖?怎么送?不懂技术怎么办?

于是,供销社、2个区域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扮演起服务农民的“店小二”角色,提供稻谷烘干、农技农机、农资配送、农产品展销等技能服务。低收入农户最关心的农业问题都能在“店小二”这里找到答案,受益的低收入农户达800余户。

为低收入农户找准就业“小切口”。按照精准“投喂”的思路,当地变“邮递员”为“就业快递员”,开展“送岗上门、送政策上门”,为低收入农户提供更全面就业信息。分门别类制定残联、妇联等行业帮扶举措,设立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

为低收入农户拓展就业机会。对于那些不方便出门上班的低收入农户,“来料加工+”“庭院经济+”则为他们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围绕“茶菌蔬蜂果药渔”等特色农业,全市各乡镇(街道)发展庭院菌菇园、庭院花果园等业态,采取“农户投资先建+政府验收合格+资金直补到户”的菜单式帮扶模式,鼓励低收入农户实施种养加项目。农家“方寸地”成为了致富“聚宝盆”,让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共富工坊”促低收入农户增收。聚焦剑瓷、竹木加工、农产品等特色产业,打造“共富工坊”,让低收入群体与生产项目有效衔接,在“家门口”实现幸福就业。

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搭建起城市、企业、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让越来越多的农户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在“家门口”就业,俨然已成为浙江乡村振兴、强村富民路上的金名片。





强村富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归宿和落脚点,也是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路径。在带动低收入农户奔向共富的过程中,仍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需要将“总蛋糕”做大。只有将“总蛋糕”做大,才能让低收入农户有“小蛋糕”可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是做大“蛋糕”的关键,要创新村集体的经营形式,发挥强村公司的带动性作用,培育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既要“面子”更要“里子”。农村基础设施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要把群众需求放在心上,比如拓宽毛竹下山路、灵芝上山路等,能够切实带动发展的基础设施,才是真正对老百姓有利、有益。

“一村一品”才是王道。所谓特色,就是要突出地域特点。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茶菌蔬蜂果药渔”特色产业,扎实开展灵芝、铁皮石斛食药同源管理试点,全面构建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康养经济、水经济等绿色产业,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四把“钥匙”打开“农门”。产业下乡、资金回乡、人才归乡、文化兴乡,这是当前乡村振兴的四把金钥匙。要用好四把金钥匙,让乡村生态共富成为更多人的新向往与新追求。让越来越多的“新农人”用知识和技能改变乡村面貌,成为生态共富路上的“领头雁”。

“共同富裕”贵在“共同”。共同富裕既要共同奋斗,也要共享成果。深入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让农村人口加快融入城市。加强社会治理,做好公共服务,让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康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探索低收入农户增收的路径还有很多,办法不一而足。守住绿水青山,擦亮生态底色,守护生态底盘,定能变绿为金,跑出增收加速度。作者 钟樟晓 通讯员 陈东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