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龙泉市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索引号:002656556/2022-51720 生成时间:2022-04-08 11:22:03 发布机构:龙泉市 点击数: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图文解读链接:点击查看图文解读
视频解读解读链接:点击查看视频解读

第一部分:规划编制的背景

工业是龙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是龙泉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增强的重要体现。

近几年来,龙泉工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牢固树立“工业是第一经济、山地是第一要素、集聚是第一重点、服务是第一职能”的理念,积极转换思路,主动向山地要空间,“一心五点”工业空间平台框架基本形成;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集聚度大幅提高;引导企业加强投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大力推进市校合作,企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积极协助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限制加大等不利因素影响,工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建设美好新龙泉”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龙泉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我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充分阐述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产业发展的导向,引导企业的行为方向,对我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打造工业第一经济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本规划研究期限为2011年-2015年。

第二部分:工业发展现实基础

一、“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项目推进为载体,以产业集群为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着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积极倡导品牌创建,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工业快速追赶发展,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

1、工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主导地位明显。“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承继“十五”期末的快速发展势头,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工业主要指标的年均增幅均高于“十五”期间约10个百分点左右。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30.51亿元增长到2010年9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5.5%;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8.6亿元增长到2010年23亿元左右,年均增幅达到21.7%。工业税收从2005年?亿元增长到2010年?亿元,年均增幅达到?%。规模以上企业从77家增加到239家,规模工业产值年均增速超过了32%;亿元企业达到了16家,5000万元至1亿元企业有17家,1000万元至5000万元企业有106家。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呈明显上升态势,2009年达到42.8%,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至始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

2、工业空间平台强势筑造,产业集群加快形成。2007年以来,我市充分利用省级低丘缓坡综合开发试点县(市)为契机,积极转换思路,主动向山地要空间,大力开发低丘缓坡,四年间累计新开发工业用地10000多亩,全市以省级工业园区为中心,安仁、八都、查田、上洋、塔石五个乡镇工业功能区为重点的“一心五点”工业园区布局已基本形成。“一园主业”的产业定位,为各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提出了保障,全市工业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2009年,工业集聚度达到了53%。

3、制造业投入持续加大,产能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制造业投资42.29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了25.6亿元。招商引资强势推进,累计引进项目220个,总投资达24.5亿元,已竣工项目?个,完成投资额?亿元。其中,巨泰特钢总投资达6.8亿元的不锈钢管钢项目,回归工程43家总投资达10亿元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项目,塔石一期12家总投资2.5亿元的不锈钢生产项目等一批产能较大重点项目的建设及竣工投产,为我市产业快速集聚发展增添了动力。

4、工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主导产业竞争力增强。近几年来,我市以“加快发展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的产业培育导向,汽车零部件、竹木加工、青瓷宝剑三大传统产业和不锈钢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汽车零部件和竹木加工两个产业规模分别超过了20亿元,不锈钢产业正加快成形,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不断提高,达到了78%。

5、外贸出口不断增多,企业市场开拓能力提高。2009年,在国内、国际市场受金融危机冲击,持续低迷的形势下,我市的工业总产值和外贸出口均保持了一定量的增长,外贸出口主体和有出口实绩企业不断增多,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2009年,全市具备外贸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已达147家,有出口实绩企业达70家,比2005年翻了两番多;全年累计实现外贸出口9938万美元,汽车零部件、竹木太阳伞、玩具、户外家具和农副加工产品在国内外广受喜爱,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

6、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区域品牌全国响亮。在市校合作的深度推动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越来越频繁,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新工艺的推广和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等不断增多,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8家,“龙泉青瓷生产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龙泉青瓷冰裂纹工艺技术”、“计算机控制烧窑技术”等一批项目相继列入国家、省级科研计划,为企业持续发展,竞争力增强提供了支撑。品牌创建取得新突破,“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浙江竹木制太阳伞产业基地”等在业界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及“欧力”、“蒋氏”、“商讯”、“披云”等4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一批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打响,极大提高了龙泉制造的知名度,增强了龙泉产品在激烈市场中的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龙泉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产业结构看,我市工业总量仍然偏小,工业化程度不高,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强,产业链不够完善,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缺乏;从产品结构看,粗放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低层次、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占比较大,高精尖、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缺乏,许多企业产品雷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从生产要素保障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滞后,工业用地供给紧张。技术工人缺乏,企业用工紧张。

二、“十二五”工业发展环境

1、机遇

(1)面临海西经济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从国家层面上对我国东部沿海进行新的战略分工,我市作为地处浙闽赣边境的海西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和参与海西经济区的建设同时,将赢来国家陆续出台的支持海西经济区两岸合作等相关专项政策的广阔政策空间;台商加紧西进海西,也为我市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提供了机会。

(2)面临国内外新一轮经济结构大调整的发展机遇。当前,国家宏观调控重心主要已从前阶段的扩大投资的总量政策为主,转为结构调整为主,国务院新批复的7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从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上看,国际制造业加速转移,长三角地区成为分享国际资本、技术和市场机会的主要地区。从我市周边地区看,温台金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产业溢出进程明显加快,给我市面向这一区域招商引资和吸纳产业转移带来更多机遇。

(3)面临自身资源和交通环境的改善产生的发展机遇。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践,市委、市政府对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以休闲养生为主题的旅游业日益发展,作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市”的龙泉,将更加吸引世人的眼球;对发展软环境的精心打造,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完善工作机制和力度加大,将使广大的创业者更加安心;对交通环境、城市化功能等基础硬件设施的强势推动,如:丽龙高速建成通车、龙庆、龙浦高速开工建设等,使我市由于交通环境产生的区位发展劣势将逐步消除;对现有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将使资源优势进一步释放,促进全市经济快速、突破常规发展。

2、挑战

(1)面对工业化发展阶段和水平的明显差距。目前全省正加速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工业化,而龙泉工业的程度处于低层,与工业发达地区相比不仅存在数量和质量的差距,更是存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差距。

(2)面对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与资源约束矛盾。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将是我们面对的重大挑战,现今可供工业大规模开发的资源不足,即使我市优势行业竹木制品业资源也满足不了加工的需求,一半以上资源从市外流入。可供开发土地匮乏,加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工业发展的制约是长期的、根本性的。

(3)面对发展工业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矛盾。龙泉是全国生态环境第一市,要保其生态品牌,工业发展面临越来越高的环境门槛,作为欠发达地区,又迫切需要推进工业化,然而伴随工业加快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又会加大,既要做到加快工业发展又能有效保护环境,还需积极探索。

第三部分:“十二五”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以突破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全力推进工业领域集聚发展、借力发展、错位发展和创新发展,走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经济和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工业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节能减排要求,朝着有利于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节能环保低碳的方向发展。

2、坚持跨越式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壮大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形成聚集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影响大、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扶持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总量明显扩大,质量显著提升,实现工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3、坚持借力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研究消费需求和市场规律,国内外及周边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趋势,立足龙泉区位条件和现有产业基础,不断扩大与发达地区的产业融合,持续深入实施借力发展,不断开拓招商引资新领域。

三、总体思路

坚持围绕支柱,凸出特色,做强龙头的发展思路。聚集要素重点发展“二优二特一新”五大产业(“二优”:汽车零部件、竹木加工两大优势产业;“二特”:青瓷宝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两大传统产业,“一新”:不锈钢产业新兴产业),支持基础好、潜力大的企业率先突破,促进全市工业超常规快速跨越;加快“一心五点”建设,突出园区承载、产业聚集和结构调整,搭好产业发展高效集聚平台;突出项目带动,强势招商引资,形成大项目、大产业带动发展;强化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进行现代管理体制改造,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自有品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四部分:“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思路

(一)发展目标

――工业总产值目标: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确保达到260亿元,力争突破300亿元,年均递增23.6%以上。

――产业结构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80家,产值超30亿元企业1家,超10亿元企业3家,超5亿元企业3家,超亿元企业20家;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1个,产值过50亿元的产业2个,产值过10亿元产业3个。

――制造业投资目标:工业投资五年累计达到55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累计达到50亿元。

――工业新开发用地目标:全市建设“一心五点”特色工业发展体系以及汽车零部件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至2015年,工业用地开发面积新增10000亩以上,其中省级工业园区新增工业用地7000亩。

――科技创新目标: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15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新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

――节能减排目标:万元GDP能耗、化学需氧量(COD)减排、工业二氧化硫(SO2)减排均达到国家标准。

(二)工业产业空间布局

遵循工业空间与产业基础相结合、与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相结合、与环境承载能力相结合、与交通优势相结合的布局原则,以现有“一心五点”为基础,沿丽龙浦,丽龙庆两条高速公路和各省道沿线,大力开发低丘缓,扩大省级工业园区和五个乡镇工业园区的承载能力,并坚持“一园一主业”的布局思路,提高产业的集聚发展水平。

“一心”:以大沙-松溪弄为重点,向西兰巨、向北龙渊石玄 埠,向西南西街的上凉亭-河村扩容,呈多边辐射状覆盖城乡接合部,新开发工业用地7000亩,总规划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以上,大沙松溪弄区块、石玄 埠区块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产业,炉田区块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真正把其打造为全市工业集聚发展的主战场。

“五点”即五个乡镇工业功能区:(1)安仁工业功能区:以溪东和兰狮畈为重点,新开发工业用地1500亩,功能区总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重点以发展泵阀产业为主,木制玩具为辅,将安仁打造为工业强镇。(2)八都工业功能区:以龙浦高速互通口为重点开发区域,以平山岭及周边区块拓展为补充,新开发工业用地500亩,总规划面积达1.8平方公里,大力引进竹木精深加工企业,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将八都功能区打造为具有知名度的浙西南竹木精深加工基地。(3)查田工业功能区(含小梅):分两个区块规划,以省级小企业创业园为载体,茶丰—竹舟规划一个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带,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新开发面积300亩;以龙庆溪西高速互通口为中心,规划辐射小梅吉岭等周边区域的工业区块,总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新开发面积600亩,重点发展新能源,高附加值竹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与庆元对接组成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竹产业精深加工集聚区。(4)上垟工业功能区:以现有区块为基础,依山错落拓展,规划面积0.5平方公里,新开发面积200亩,重点吸纳青瓷小企业、青瓷原料标准化企业及青瓷休闲创意企业,将上洋功能区打造为以青瓷为主题的休闲创意基地和原料标准化基地。(5)塔石工业功能区:以金岗一、二期为重点,向林洋和金岗对面低丘缓坡拓展,开发三期用地,三期新开发用地1200亩,整个功能区总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重点从完善产业链出发,从促进差别化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高、精、尖端不锈钢管材及不锈钢制品,打响龙泉不锈钢产业基地品牌。

(三)产业发展思路

紧扣企业培育、基地建设和市场开拓三个环节,构建生产、加工、研发和营销四大体系,壮大汽车零部件、竹木加工、不锈钢、青瓷宝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五大特色支柱产业,增强工业拉动作用。

1、汽车零部件产业:坚持巩固维修市场,突破配套市场、发展整机市场的发展战略。在产业培育上,以省级工业园区和茶丰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根据省级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的要求,编制现代产业集群实施方案,积极引进上下游企业,引导分散的中小企业加快向园区集中,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把区域块状经济优势转型为现代产业集群。鼓励企业间强强联合或兼并,以大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为纽带,形成紧密或半紧密的企业联合体或企业集团。加大汽车零部件产业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大项目,积极推动在关键零部件、电子产品和空调整机系统集成产品、工程机械配件等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区域品牌为纽带,加快建设完善汽车零部件技术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科技会展中心等公共支撑体系,将生产企业纳入统一品牌体系,进一步打响“中国汽车零部件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的区域品牌。到2015年,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120亿元,力争达到150亿元。

2、竹木制品产业:坚持技改助提升,创新促转型的发展战略,继续发挥龙泉资源优势和已经积累的市场竞争力优势,做好竹木产品精深加工文章。以安仁木制玩具、八都竹制品、小梅、查田等专业园区为重要基地,吸收和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产品的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强势开展竹木精深加工产业招商,延伸产业链,实现固体加工与化学(提取)加工并蓄发展的局面。依托“浙江省竹木制太阳伞产业基地”品牌,推动太阳伞向中、高档太阳伞和精制竹伞转移;竹板材向竹家具、塑竹制品、高档的车厢、集装箱、轮船底板等产品发展;木制工艺玩具和竹制日用品行业,向“精、深、细”方向发展。同时,启动速丰林建设工程,大力进行竹木低产林改造和建设机耕路。支持竹木企业申领森林认证(FSC认证),帮助企业取得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把我市打造为竹木制品产业之乡。到2015年,竹木制品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

3、不锈钢产业:以集群化发展为导向,贯彻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理念,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合理布局生产力,走“生态化、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区域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在产品策略上加大对不同型号、不同应用化境的不锈钢无缝管、不锈钢焊管、管配件和不锈钢制品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基本形成高精特钢熔炼钢坯生产为基础、不锈钢管为主、不锈钢制品门类更加丰富的不锈钢产业链,努力把龙泉打造成“浙南不锈钢管材基地”。到2015年,形成1家年产值超过30亿元、行业带动性强、市场影响力较大的龙头骨干企业,6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若干家产值超3000万元的产业集群,全市不锈钢产业实现总产值6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80亿元。

4、青瓷宝剑产业:充分把握国家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把龙泉特有的青瓷宝剑产业做大做强。以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龙泉宝剑文化城、龙泉宝剑博物馆等为载体,以青瓷宝剑节为突破口,围绕产品设计、美术创作、动漫创意,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精品,进一步推动青瓷宝剑与文化创意的互动融合,不断提升青瓷宝剑的知名度。充分发挥工艺美术大师的引领作用,积极培养工艺美术人才,不断推陈出新,举办青瓷宝剑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等活动,为人才提供展示平台。引导青瓷产业重点向容器、包装行业发展,如进入茶具、餐具、酒瓶等市场;宝剑产业向体育用品、餐具行业发展,如进入体育用刀、体育用剑、健身用剑、餐具等市场,努力实现“以精品促产品,以产品养精品”。到2015年,青瓷宝剑行业产值达16亿元,力争达到18亿元。

5、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我市食用菌、高山蔬菜、茶叶、竹笋等农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优势日益显现,市场前景看好,深加工潜力巨大。未来几年,龙泉农副产品加工业主要以精深加工、品牌塑造、打造区域特色为方向,以自然、绿色、有机、健康为产品特色,走一条既依托资源优势,又能有效突破资源束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重点推进“三化”,一是产业化,积极引进先进的加工工艺和技术,对农副产品实施精深加工,促进资源本地化,强化资源交易集散地的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产业规模;二是集聚化,重点打造全省面积最大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乌龙茶(金观音)标准化生产基地、全省海拔最高的山地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及全省生态最优的生态畜牧养殖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基地联农户的有效模式,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三是品牌化,打响区域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形成一大批产值超亿元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达13亿元,力争达到15亿元。

第五部分:“十二五”工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构架,加速我市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能让分散的财富发挥拳头效应,是壮大规模经济、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地区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的捷径,也是我们实施“工业强市”、建设实力龙泉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期间,我市将重点培育汽车零部件、竹木加工、不锈钢、青瓷宝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五大产业集群。

1、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打造高效产业集群平台。着力完善“一心五点”工业平台,把“一心五点”建成要素承载能力最大、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经济带。按照“一园一主业”的思路,加快城市工业组团和产业集中区建设。强化工业园区的产业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服务于特殊产业的咨询机构、中介组织,形成区域集群产业发展的外部支撑系统。着力吸引行业跨国企业集团到工业园区投资合作,吸引或培植中间产品生产企业,增强自我发展、配套和服务能力。

2、强化产业链连接意识,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围绕龙头企业搞好产业配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是产业集群始终保持发展活力的关键。一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重点扶持和培育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链接,鼓励龙头企业将关联配套的中小企业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形成以技术、资本、品牌和市场网络等为纽带的分工协作体系。三是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区域条件,整合各类企业,形成产业链接和产业配套,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四是引导骨干企业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战略合作,主动融入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大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促进产品向深加工延伸,产业向高层次发展,借强健身、借力发展,实现综合实力的有效扩张。

3、高度重视大企业的作用,鼓励大企业集群化发展。大企业能够把产业价值链中增值部分最大、最核心的环节保留下来,并通过与中小企业转包合作,把具有专门专有技术的中小企业吸收为配套企业,从而提高了产业整体技术层次。要通过制定鼓励大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对大企业在资金、土地、电力等生产要素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鼓励大企业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开发核心技术,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迈进,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实现产业内部分工替代产业之间分工,拓宽整个产业效率边界,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同时,在汽车零部件、竹木加工、不锈钢、青瓷宝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培育大公司大集团,进而培育大企业后备梯队,形成梯次发展的优势企业群体。

4、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产业引导服务作用。一是提供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创造生产要素集聚条件,引导企业在空间地理上相对集聚。二是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创业辅导、人才培训、产业研究、融资、信息服务、法律援助、信用评定等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政策性资金要重点倾向集群化产业。四是积极引进和培育技术、品牌等生产要素,引进产业内极具竞争力的企业或一些公共机构、智囊团体,改善集群的结构。五是加快组建行业协会(商会),架起政府与企业间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协会(商会)在行业协调、行业自律、政策研究、信息传播、技术交流、专业培训、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六是制定出台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以产品链为纽带加快聚集和联合协作,促进自然资源及资金、燃料、电力等生产要素向优强企业和名优产品聚集。

(二)创新科技,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加快我市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市工业企业发展中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部分企业还出现生产经营困难,这些都是转型升级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我们要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宏观政策、微观发展形成的"倒逼"机制,在调整中提升,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1、加强调整,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发展和培育一批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继续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虚拟经营。二是改造和提升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商贸、金融、物流、会展等四个中心建设,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用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形成工贸互动的良好局面。积极推进农艺科技、服务体系、经营体制、产业体系、投入机制五大创新。三是扶持和壮大一批重点企业。鼓励企业通过走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品牌经营相结合的道路,重点扶持十大龙头骨干企业,发挥他们的排头兵作用;加快培育"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2、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科技创新。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改造,加快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联、政府扶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政府应大力培育和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开展技术难题攻关招标,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教育培训设施平台;切实发挥各大专院校、各科研单位的技术研发优势,要招商引技、引智,加强和扩大与浙大、浙工大等大院名校的科技合作;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实体的建设和管理,增强企业自主研发和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是供应链创新。在当前高成本形势下,要特别重视和加强配套协作过程中的产业供应链管理,积极寻求供应链变革与再造,减少经营成本。三是营销创新。积极运用网络等新型的销售渠道,通过网上下单、就近配送、就近安装等方式,努力缩短销售渠道,降低营销费用,增强竞争能力。

3、提升服务,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牢固树立"善待企业"意识,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实实在在为企业办事。对转型试点企业在办证办事、政策适用及资源投放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职能管理部门要对试点单位涉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给予优先优办,最大限度地提供便利。同时,将上级扶助专项资金优先考虑试点行业和试点单位。继续开展"服务企业"等活动,建立以各类中小企业为对象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技术开发风险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和新产品开发风险大等问题。

4、破解难题,努力强化企业要素保障。土地方面:除积极争取指标、合理安排用地指标外,还要加大挖潜力度,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综合开发利用低丘缓坡,探索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倡导"零地技改",加强荒地等闲置土地的清理,盘活存量用地。资金方面:各银行仍然要加大对企业的投入,通过组织存款、拆借资金等方式,使得贷款的资金空间较大,富有调剂余地,保证足量的信贷资金来源。建立多元筹资机制,积极牵线加强银企合作,规范发展担保公司,创新金融服务,加大企业贷款力度。积极探索民间资本投资方式,鼓励拓宽投资领域,加大对社会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担保的奖励额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潜力较大的产业。人才方面:建立人才吸引、培养和使用激励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熟悉现代企业管理、具有较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工队伍、汇聚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开展全员培训,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企业的良好氛围。电力方面:加快电力项目建设,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增强电力输配能力。加强用电管理和科学调度,大力倡导节约用电,提高全民节约用电意识。

5、齐抓共管,切实做好企业减负工作。给企业减负解困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重要举措,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和当务之急。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国家有关减免税收政策,制定优惠政策,放水养鱼,并根据财力承受能力,该减的减,能免的免,重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支持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支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坚决执行省、市核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缓、停"项目,抓紧清理行政性收费,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监察行为,停止各类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继续开展"送温暖、送政策、送服务"活动,尽快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6、联合互补,着力提升企业应对能力。由政府支持、企业自愿,建立完善各种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自律功能,努力形成政府、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局面。通过企业间的联合,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引导发展重点突破的产业和领域。对具有产业优势的企业,实行兼并联合,组建集团,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或者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以产权联合为纽带组建跨行业、跨地域的企业集团,依靠集团带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三)立足实际,研究制订工业扶持政策

1、制订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政策。主要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集约用地、生产性服务业、节能减排进行奖励。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全面落实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各项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对龙头企业进行“一厂一策”扶持。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推进管理创新。鼓励企业上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培育辅导企业,使之进入上市后备梯队,加快上市进程。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引导企业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要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切实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经营等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

3、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和打造一批品牌产品和知名企业,推进区域品牌、集群品牌、生态品牌发展。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坚持把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走品牌创建之路,加大创建、提升、经营、延伸品牌的力度,做到无牌变有牌、有牌创品牌、品牌化名牌。积极培育品牌,申报 “汽车零部件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 “中国竹木制品加工基地”、“中国青瓷宝剑文化创意基地”、“浙闽赣边际区域中心城市”,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