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龙泉市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

索引号:002656556/2022-51717 生成时间:2022-04-08 11:03:03 发布机构:龙泉市 点击数: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图文解读链接:点击查看图文解读
视频解读解读链接:点击查看视频解读

龙泉市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

目    录

一、发展背景……………………………………………………………1

(一)人才队伍现状……………………………………………………1

(二)主要做法…………………………………………………………1

(三)存在问题…………………………………………………………4

二、总体要求……………………………………………………………6

(一)指导思想…………………………………………………………6

(二)基本原则…………………………………………………………6

(三)总体目标…………………………………………………………7

三、主要任务……………………………………………………………8

(一)加快培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8

(二)大力开发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9

(三)加强地方特色人才队伍建设……………………………………10

(四)统筹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建设……………………………………11

四、重大人才工程………………………………………………………13

(一)高层次人才百人引进工程………………………………………13

(二)重点创新团队建设工程 …………………………………………14

(三)党政人才能力提升工程……………………………………………14

(四)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工程…………………………………………15

(五)企业人才培养提升工程…………………………………………15

(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15

(七)剑瓷传统人才培养工程…………………………………………16

(八)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程…………………………………………16

(九)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16

(十)本地人才要素回归工程…………………………………………17

五、主要机制……………………………………………………………17

(一)完善人才管理机制………………………………………………17

(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18

(三)完善人才服务机制………………………………………………18

(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18

六、组织实施……………………………………………………………19

(一)加强对人才发展和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  …………………19

(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19

(三)营造实施规划的良好社会氛围…………………………………19

附件一全市人才发展主要指标………………………………………20

附件二主要名词解释…………………………………………………21


根据国家、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着眼于为实施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发展战略,为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和全面实现小康两大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和第一推动力,是龙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十一五”以来,我市大力实施人才教育强市战略,人才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一)人才队伍现状

截止2010年底,我市现有人才总量2.42万人,占总人口8.4%,相比2005年翻了一番。拥有党政人才1740人,包括科级领导干部550人、市管后备干部231人。拥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4040人,占人才总量的16.7%。拥有专业技术人才8626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3373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9.1%;大学以上学历2354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27.3%;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2936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4%。拥有高技能人才862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8.5%。拥有农村实用性人才8904人,占人才总量的36.8%。

(二)主要做法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经济发展和人才匮乏的双重压力下,大力实施“人才教育强市”工程,创新提出“聚才、育才、炼才、借脑、换脑”五大人才培养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得以全面提升。

1、优化环境聚才。完善“党管人才”领导机制,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人才、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等8大人才工作制度,分门别类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乡土人才等人才库,实现对全市各个领域人才状况的动态跟踪。制定企事业人才引进办法、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办法等政策,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咨询服务中心,促进人才工作管理服务的规范性和协调性。加大人才工作经费的投入,人才工作专项资金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建立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奖励制度,开展创业创新创优“三创型”干部人才等评比和表彰活动,大力宣传优秀人才事迹,着力营造“爱才、识才、容才、用才”的社会氛围。

2、健全机制炼才。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实行干部实绩通报制和干部任前锻炼制,稳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十一五”期间分期分批培训各类干部人才22589人次。注重在实践中促进现有人才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先后选派154名干部到中央部委、省级部门和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实现了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先后抽调400多名干部参与重点项目建设或到信访、发改等重点部门顶岗锻炼,储备了一批懂项目、会项目的“复合型”人才。重视对现有人才进行全方位培训,联姻高校培训企事业单位人才3900多人次。

3、围绕特色育才。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全面推进工业领军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剑瓷人才三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企业人才培养提升工程”,对规上企业青年经营管理者进行针对性地重点培训。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拓宽农村人才培训渠道,实现农业主导产业培训全覆盖;依托职业院校大规模开展“龙泉技工”培训工作,突出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共计培训农民工2546人次。实施剑瓷产业人才创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剑瓷特色人才队伍更加壮大,与2005年相比,剑瓷国家级大师由1人增加到10人,省级大师由3人增加到22人,新增丽水市级大师36人,涌现出了一批中级、高级职称工艺美术师,剑瓷产业专业人才由4%提高到15%。

4、畅通渠道引才。打破传统的人才引进模式,组织实施“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战略,依托高校借脑借智发展,高层次人才引进瓶颈得到有效破解。实现与浙江大学、浙江林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39家科研院校(所)的全面合作,先后聘请84位专家教授为政府经济顾问、科技顾问、市长助理或产业首席专家;共开展市校合作项目487个,建立合作关系的专家教授达145位,合作范围实现了一、二、三产全覆盖,逐步形成“一位专家、一套政策、一批项目、一个产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高校专家教授的人才“孵化器”作用,创建“4+1+X”现代产业技术推广联盟等市校产业技术创新实践平台,建立了龙泉青瓷、龙泉宝剑、汽车空调零部件等3个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全市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由“十五”的1家增加到6家。深入开展博士志愿讲师团基地建设,积极聘请高等院校优秀人才担任企业总经理助理,促进本地企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还不尽如人意,人才开发和利用的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队伍建设还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节拍,引人用人环境还不够理想。具体表现为:

1、人才总量不足,总体素质不高。我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社会、企业容纳人才和储备人才的能力有限,整个人才总量、高层次人才比重与发达地区相距甚远。我市现有人才总量2.42万,占总人口8.4%,低于全省12.2%的平均水平。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494人,仅占人才总量的2%;高技能人才862人,占人才总量的3.7%,两项指标均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悬殊。

2、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布局不合理。我市长期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人才资源结构的不合理。从专业结构上看,传统专业人才较多,而急需的经济、企业管理和高新技术人才短缺。从行业上看,大部分专业技术职称人才集中在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有84%集中在教育、卫生部门。人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才配置效率和人才利用效率,人才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3、人才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经济发展高低的二元结构,客观上决定了人才的二元结构。为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市委、市政府虽然也制定了一系列引才、留才的优惠政策,但我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才工作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难以抗衡发达地区的“人才引力”。再加上人才个体意识的觉醒,一些回乡工作的本籍人才,也由于发展空间小、生活水平低、工作条件差等原因,通过各种渠道调离或辞职另谋出路。据统计,我市在2006年至2010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8人,而流失的高层次人才达到34人。人才逆流现象较为突出,即中高级人才流入少、流出多,低层次人才流入多、流出少。

4、人才优先理念未确立,人才工作机制不灵活。目前我市整个人才市场发育不够健全,对人才政策制定、结构调整、人才开发缺乏针对性,人才流动、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人才观念还比较淡薄,社会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不足,还普遍存在人才培养资源整合不够、人才政策落实不够等问题。不少单位缺乏对人才的服务意识,重经济效益,轻人才效益;对人才队伍建设讲得多、抓得少。部分企业对人才工作过多依赖于政府,对人才只重使用不重培训,造成人才知识老化、能力退化,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人才是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活力之源。区域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十二五”时期是龙泉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也是我市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时期,如果我市不能在人才发展上取得较大改观,就无法真正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追赶式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确立党管人才意识,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强建设人才强市,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以人才资源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培养、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和区域特色人才为重点,以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工作机制和政策创新为动力,实施“学历教育出一批,实用人才育一批,名师带徒带一批,回归回乡增一批,高端人才引一批”五个一工程,培育壮大人才队伍,打造三省边际人才高地,为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和全面实现小康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人才优先与服务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现经济追赶与人才追赶并重、招商选资与招才引智并举,切实把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作为重要战略抓紧抓好。着眼区域产业特点和城市发展定位,注重推进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确保人才引进培养与全市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以人才优先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2、坚持总量扩大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当前我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社会、企业容纳人才和储备人才的能力有限,整个人才总量还比较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我市人才发展的自身要求,必须把扩大人才总量和优化人才配置作为最为重要的任务,要以高层次人才和产业特色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

3、坚持政府推动和社会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人才引进培养、构建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工青妇、社科等人民团体和各类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的主体作用,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全社会人才开发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主导、社会共同开发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4、坚持人才集聚与人才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引才聚才、育才留才,最终是为了用才。加大人才经费投入,完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人才创业平台,鼓励和支持人人创业、人人成才、人人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科学发展。

(三)总体目标

围绕市委、市政府“十二五”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大环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项目来带动、平台来引导的人才工作格局,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配置合理、创业创新的人才队伍,营造更加开放、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资源结构,人才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1、人才资源总量有较大增长。到2015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57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口总量比重达到12.4%。其中农村实用性人才总量要达到1.4万人,实现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的大幅度增长。

2、人才素质有较大提升。通过实施党政人才能力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农村人才培训等工程,开展师带徒、制度抓、专家引、舆论促等活动,全面提升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素质,培养造就高素质、强能力、综合性的人才队伍。

3、人才布局有明显优化。人才的产业分布更趋合理,五金汽配、金属加工、青瓷宝剑、竹木加工、生态旅游、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比重明显增加,企业研发人员比重明显提高,在产业集聚区建成一批人才高地。农村、社会工作和特色产业人才队伍得到加强。

4、人才使用效能有较大提升。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环境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人才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创业创新氛围更加浓厚。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培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

着眼于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围绕全市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等需求,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拓展人才发展空间,结合龙泉产业特点,依托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搭建科技创新和推广平台,鼓励和支持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参与国家级、省级重点科技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的产学研活动。以实施省重大人才工程为载体,以市校合作为平台,实行“一个产业、一个专家、一个科研团队”的组织模式,坚持使用与培养相结合,强化培训功能,做到以才带才、以才育才。到2015年,争取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新创省级研发机构达到10家。健全人才服务机制,建立人才驿站,拓展服务范围,准确把握高层次人才的个体特质,做到以感情留人、以真心用人。建立紧缺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实施“人才公寓”工程,从促进事业发展、提高生活待遇、提供医疗保障等方面出发,积极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努力营造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环境。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完善竞争择优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健全科学的人才报酬制度,对业绩突出、贡献重大的顶尖人才和识才用才单位给予奖励,对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青年人才优先提拔使用。加大现有人才培养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宏观引导、用人单位为主、个人积极参与、社会共同承担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

(二)大力开发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切实加大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开发力度。围绕五金汽配、竹木制品和金属材料,青瓷宝剑和农副产品加工,新能源和新装备等“三优两特一新”产业及科教文卫、旅游管理、现代服务等行业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及时了解和掌握紧缺急需人才的需求信息,定期发布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实行岗位培养和院校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紧缺急需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等院校参与企业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采取定向委培、联合办学、在职培训、项目攻关等形式,对企业紧缺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培养。坚持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才结合,待遇引才和感情引才结合,实体引才和网络引才结合,突出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型人才。做足做好“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借智发展文章,加强与产业发展所需专业、技术联系密切的科研院所的联姻,吸引高校专家教授来龙泉创业,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在龙泉转化。建立和完善相关人才引进政策,鼓励企事业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大力引进省内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

(三)加强地方特色人才队伍建设

从长远讲,地区的发展终将是人的发展,如何促进原有人力资本增值尤为重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人才资源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围绕区域产业特点,着重打造区域特色人才,做到人才队伍建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建立特色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进一步加强市中职校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市中职校与浙江大学、中国美院、丽水学院联合办学制度,建设青瓷学院,扩大剑瓷特色专业办学规模,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剑瓷特色产业生产、营销复合型人才。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开设五金汽配等专业和课程,采取定向委培、联合办学、在职培训等形式,培养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养得起”的本土产业技工人才。扎实抓好食用菌、竹产业、高山蔬菜、来料加工等产业发展需求的农村特色产业人才培育,通过本地培训、外地取经和“协会+基地”、“远程教育+基地”、“农民学院学历教育+基地”等模式,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管理人才、农技骨干和生产能手、农村经营能人等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力度。以开展口传身授予举办特色培训班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剑瓷文化、香菇文化、菇民戏等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培训,逐步培育和打响“乡土文化人才品牌”。

(四)统筹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以提高领导水平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树立论德才、讲实绩、重基层、凭公论的用人导向。加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重点选好配强乡镇街道主要领导,重视选拔培养复合型领导人才。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规范党政人才选用机制,着重完善选任制、改进委任制、规范考任制、推行聘任制。到2015年,公务员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比重提高到85%。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以提升创业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为核心,以培育现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勇于开拓、善于经营、乐于奉献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企业中高层人员培训,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促进行业协会、学会、商会建设,搭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交流平台,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创新企业家和企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到2015年,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总量有较大辐度增加,结构进一步改善,综合素质有效提升。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省151人才工程”、“丽水市138人才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为载体,培养造就一支规模较大、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做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推行以知识、能力和业绩为主要内容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体系,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以及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紧培养五金汽配、食用菌、竹产业、科教文卫、旅游管理、建设规划、现代服务等领域的高级人才和急需的专业人才。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流动,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在区域、产业、行业的合理分布。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达1.27万人以上,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达6%以上。

4、高技能人才队伍。适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重点围绕新能源、新装备、生物等新兴产业以及五金汽配、金属材料、青瓷宝剑等具有龙泉特色的优势产业,培养造就数量充足、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做好职业教育与企业对接工作,定向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人才。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技术创新等活动,促进岗位成才。至2015年,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3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9%以上。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适应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大批经营能人、生产能手、能工巧匠,努力建设有觉悟、懂科技、善创业、会经营、有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努力为自主创业的农村实用人才提供政策支持。进一步发挥农村实用技术职称评审体系作用,不断扩大技术资格证在农村的覆盖面。结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启用能人的相关制度,靠事业留住人才。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4万人。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着眼于加快推进社会转型、建设和谐社会,以提高社会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能力为核心,大力开发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卫生、社区建设、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领域的专门人才,造就一支专业水平高、职业道德好、服务能力强、结构比较合理的社会建设人才队伍。鼓励发展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教育、社区调解、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居家养老、社会中介、文艺创作、文化遗产保护等社会公益事业。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工作者岗位分类体系,鼓励发展社会工作人才协会,加强社会工作者管理。到2015年,全市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职业培训或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证书的社会工作人才达到300人。

四、重大人才工程

(一)高层次人才百人引进工程。全面落实企事业人才引进办法,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编制高层次人才引进目录,提高人才引进的针对性。畅通引才渠道,创新聚才载体,争取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深化市校合作工作,注重以项目引才,吸引浙大等国内一流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在龙泉设立分支机构,从中择优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为我市政府经济顾问、产业首席专家和科技创新联络员。引导企业实行“开放式”的引才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地引进各类急需人才。到2015年,争取引进或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00名。

(二)重点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深化实施“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发展战略,构建创新合作大平台,积极探索调动企业参与对外合作的有效组织形式和政策措施,共建特色产业研发联合体或企业研发机构。规范龙泉市—高校院所现代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浙江大学龙泉市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浙江林学院龙泉市竹木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青瓷宝剑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探索建立科技创新联络员制度,由一名首席专家和若干名不同专长的特聘专家组成团队,带动本地科技人员开展产学研活动,促进高科技成果在龙泉转化。加强商(协)会、学(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商(协)会及学(协)会在行业自律及行业标准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通过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交流等活动,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建立健全科技研发奖励机制,激发各类人才主动参与研发平台创建及进行发明创造。“十二五”期间,重点创建五金汽配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立院士工作站,促进五金汽配产业转型升级。

(三)党政人才能力提升工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一通报、二台账、三结合、四评议”干部考察考核制度,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开展大规模干部轮训工作,5年内完成副科以上领导干部轮训和基层单位中层干部轮训。实施“双百干部锻炼计划”, 完善年轻干部顶岗锻炼、后备干部动态管理、优秀干部上挂外派等制度,十二五期间至少选派100名干部进行多岗位锻炼,至少选派100名干部进行上挂外派。对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年轻干部,优先使用,善于压担,促使他们在实践锻炼中成长。

(四)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工程。深入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继续教育证登记制度。实施名师名校长培育工程,规范龙泉名师名校长评选活动,加大优秀教师引进力度,优化教育人才队伍结构,重点培养100名优秀教师或优秀校长。全面实施“科教兴卫”战略,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继续实施农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引进医疗技术人才,到2015年,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1人,每千人拥有护士数达到1.77人。加强旅游产业人才开发力度,推进与旅游专业院校的合作交流,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一支能基本适应我市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队伍。对照“省151人才培养工程”和“丽水市138人才工程”,在全市重点培养100名学科(产业)技术带头人

(五)企业人才培养提升工程。设立企业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对企业自主培训给予一定奖励。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每年培训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不少于100名。推进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加强技师职称评定工作,深化“龙泉技工”品牌打造,每年培训“龙泉技工”不少于500名。设立“首席技师”,推行名师带徒制度,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

(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全面推行农村实用人才的认定和示范基地的培训工作,完善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把各类产业农技员或农村实用人才纳入全市干部培训范畴,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十百千”工程,重点培植10个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从机关干部中挑选具有农业产业特长人员100人,组建讲师团,每年培训1000名具有引导示范作用的农村实用人才。优化农村人才资源的管理服务,建立市、乡、村联动的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网络,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大力扶持获得技术职称的实用人才。

(七)剑瓷传统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中职校青瓷宝剑专业建设,为青瓷、宝剑行业开展定期定向培训,促进传统产业初中级人才的培养。深化与中国美院、景德镇陶院的合作,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推进剑瓷产业高学历人才的培养。依托青瓷培训实践基地,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交流。关注剑瓷产业第三代人才的成长,选择50名年轻剑瓷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到2015年,力争培养青瓷宝剑大师达到100名。

(八)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程。积极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氛围,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机制,培育和发展一批能够承载并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在社区建设、社会福利与救助、青少年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矫正、监所管理、禁毒、残障服务、人口计生、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领域推进社会工作,多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

(九)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围绕增强文化发展软实力工作要求,重点培养一批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较高学术造诣、联系实际的理论工作者,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和有较强实力的体育专业人才,一批坚持正确导向、深受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一批善于结合龙泉特色,围绕生态文化、剑瓷文化、香菇文化等开展文化创意设计、生产营销复合型文化传承保护人才,一批既懂得宣传文化发展规律、又懂得市场运作规律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到2015年,培养选拔30名在本行业或本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宣传文化领域“五个一批”人才。

(十)本地人才要素回归工程。健全科学、开放的人才回归机制,积极争取优秀的本籍学子或在外创业人员回乡工作、创业。建立龙泉籍在外高级人才资源库和外出就业创业技能人才资源库,充分发挥政协、商会、同乡会等的功能,定期组织邀请龙泉籍高层次人才回家乡开展讲学、咨询、技术指导等活动;定期召开外出就业创业技能人才与企业家座谈会,促成外出就业技能人才回龙泉就业。探索聘任龙泉籍在外高级人才为政府部门经济顾问的做法,拓宽他们参政议政的渠道,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五、主要机制

(一)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实行人才工作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指导。明确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将人才工作纳入成员单位的年度考核内容,逐步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建立健全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促进各单位、企业之间人才的良性流动,提高人才的整体利用效率。

(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注重现有人才的潜能挖掘,加强干部竞争性选拔工作力度,推行公开选拔常态化,适时开展中层干部跨部门竞争上岗。每年根据产业发展和干部培养的需求,制定全市性干部人才主体班次培训计划,提高干部人才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强中职校“双师”队伍和青瓷宝剑实践基地建设,采取定向委培、联合办学、在职培训、项目攻关等形式,积极为企业用工储备人才。完善市委党校和电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成人教育与服务发展的紧密结合。强化企业用人的主体意识,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中职校为基础、政府与人才机构共同参与的企业人才培养体系。

(三)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加大人才专项资金投入,本级财政投入的专项资金占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力争达到0.5%以上,且每年增长幅度不低于本级财政经常性一般预算支出的增长幅度。“十二五”期间完成人才公寓3000平方米以上的建造,出台高层次人才住房政策,不断提升人才引进的竞争力。建立人才驿站,发挥党组织,工青妇群众团体,各协会、商会与人才的纽带作用,拓展服务范围,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创业环境。

(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党政人才队伍考核管理办法,坚持凭实绩选人、用人。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职称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人才评选和表彰制度,制定出台高层次人才政府津贴制度,对为龙泉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进行奖励。借助舆论宣传手段,对人才工作政策,优秀人才典型事迹,人才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广泛宣传,着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人才发展和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制定规划分解落实方案,明确阶段目标任务和年度实施计划,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和进度要求,确保人才发展重点工作顺利推进。

(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各单位、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健全各类人才资源信息库,对各类人才状况进行动态跟踪,统筹推进人才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协调、责任明确的实施规划的整体合力。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现有人才发展政策和制度进行清理规范。

(三)营造实施规划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宣传党和国家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意义、重大举措,宣传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附件一

全市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单位

2010年

2015年

目标值

年均增速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2.42

3.57

7.9%

党政人才

1740

1848

1.21%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4040

5593

6.72%

专业技术人才

8626

12740

8.11%

高技能人才

862

1227

7.31%

农村实用人才

8904

14000

9.5%

社会工作人才

300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

%

8.5

9


附件二

主要指标解释

1.人才资源总量:指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资源数量之和。

2.党政人才:指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群团机关工作人员。公务员指列入公务员法实施范围的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各级行政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各级审判机关、各级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各级机关中已登记和暂缓登记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群团机关工作人员指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各级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机关中已登记和暂缓登记人员。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指在企业经营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包括出资人代表、经营管理人员、党群工作者。出资人代表指出资人任命或推荐任职的董事、监事。经营管理人员指具体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人员,包括各级经理人以及具体从事规划计划、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资本运营、财务审计、生产管理、法律事务、质量安全环保、行政管理等业务工作的人员。党群工作者指主要从事党务、纪检监察、工会、共青团、妇联、老干部、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的人员。

4.专业技术人才:指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和没有专业技术职称但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

5.高技能人才:指在生产或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有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包括取得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

6.农村实用人才: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得到群众认可的农村劳动者,包括生产型人员、经营型人员、技能带动型人员、科技服务型人员、社会服务型人员。

7.社会工作人才:指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系统的职业培训或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获得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数量之和。

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指技能劳动者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数量之和所占比例。计算公式: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高级技师数量+技师数量+高级技工数量)/技能劳动者总量×100%

机构负责人:
机构地址:
联系方式:
办公时间:
公开电话:
邮  编:
传  真:
邮箱地址: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