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去茶坦,多半是冲着桃花。 昔日的同事、现在农办任职的观荣君曾与我提及,茶坦正在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其中的举措之一便是在村中遍植桃树,约有2000余株。我在剑池街道工作时,去茶坦是寻常之事,但那时似乎很少能见到桃花,我想象着如今“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景,不禁心向往之。 到茶坦一看,哪里有什么桃花的影子,我掩饰不住的失落,便对观荣君戏谑说:“你这家伙,所言不实,该当何罪?”他哈哈一笑:“非我之罪,是你自己太性急了!”。然后解释说,桃花要在近期才能栽下,要看桃花得等到明年开春。我恍然大悟,差点误会了他的一番美意。 猛地想起诗仙李白的一件趣事:李白素爱桃花,在流寓宣城时,隐居在泾县山村的士人汪伦,欲请诗仙来家中痛饮欢歌,倾述衷怀,于是驰书一封:“先生好赏花,我这儿有十里桃花;先生喜豪饮,这里有万家酒店,何不来此一乐!”李白一听非常高兴,立即乘一叶扁舟,溯泾溪而上。即至见面时,汪伦才告罪说:“我怕先生不肯前来敝乡,才写了那封书信。其实十里桃花只是潭水的名字,万家酒店也只因有家酒店的主人姓万。”李白一听,非但不以为罪,反而宽慰说:“你的信虽然是诓我的,但那封信和刚才的解释可谓是匠心独运,很有诗意。好一个‘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啊!”说罢两人畅怀大笑。十里桃花的胜景虽然没有见到,但好酒却是有的喝,加上汪伦的热情接待,相互唱和,李白乐不思愁。当他将要离去时,汪伦还唱着歌为他送行,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站在小舟上,深情地吟唱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就是那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赠汪伦》。 我不知观荣君是否听说过这一故事,桃花虽未看成,我同样感激的是他对朋友的那份挚情,更赞赏他对工作的认真与执着。他们提出的“建设生态田园村,打造龙泉桃花源”的构想,真的很富诗意, 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流传以来,生长着美丽桃树的田野便成了世外桃源的象征:“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这样的世外桃源无疑是一种奢求,可望而不可即,但对于今天的茶坦,却即将变为现实,它原有的浓郁田园风光,已足以使人陶醉,“狭口而入,谷地一番,豁然开朗”,“中为耕地,边为村居,形如荷叶”,本就一浑然天成的桃花源,其美丽已胜人一筹,况又有这么多领导垂青,竭尽心力,茶坦的新颜,当更加迤逦妩媚。而我乐意遐想一番:阳春三月,茶坦五座环村大山的山脚下,进村道路的沿溪两侧,农户的房前屋后,无数的桃树,枝木俊秀,开得灼灼,粉若云霞,透着灵动与娇媚,加以风拂柔柳,婀娜多姿,自有一派“桃红柳绿”的胜景。平坦的田野,满目所见,尽是黄澄澄的油菜花,缀以白墙青瓦,此情此景,使人不由得生出“长叹桃源无觅处,不觉转入此中来”的感慨…… 偷得浮生半日闲,茶坦村里赏桃花,春天已为时不远,而我却已急不可待…… (注:本文刊发于2010年6月18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第四版,作者系龙泉市新闻传媒中心副主任陈小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