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龙 泉 市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第 十 二 个 五 年 规 划 纲 要

索引号: 生成时间:2011-08-08 17:40:07 发布机构:龙泉市政府办公室 点击数: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图文解读链接:点击查看图文解读
视频解读解读链接:点击查看视频解读

龙 泉 市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第 十 二 个 五 年 规 划 纲 要

















龙泉市发展和改革局



   



序言……………………………………………………………………1


第一章  积极推动科学发展  全面加快追赶步伐 ……………1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1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8


三、“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10


四、“十二五发展主要目标…………………………………13


第二章  调整优化空间布局  提高集聚发展水平…………17


一、明确主体功能定位…………………………………………17


二、优化城镇发展框架…………………………………………17


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8


第三章  合力打造区域中心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19


一、积极打造六大区域中心……………… ……………19


二、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20


三、加快中心城市建设 ……………………………………20


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22


第四章  加快培育特色产业  积极发展绿色经济……………24


一、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24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6


三、做强做优旅游业……………………………………………28


四、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30


第五章  推进科教强市建设  大力弘扬剑瓷文化……………33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33


二、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34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35


四、大力弘扬剑瓷文化…………………………………………36


第六章  切实加强民生保障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37


一、积极推进社会就业…………………………………………37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38


三、改善医疗卫生条件…………………………………………39


四、全面提升人口素质…………………………………………40


五、推进“平安龙泉”建设…………………………………    41


第七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改善发展条件……………43


一、构建综合交通网……………………………………………43


二、打造安全能源网……………………………………………44


三、完善水利设施网……………………………………………44


四、建设高速信息网……………………………………………45


第八章  切实加强生态保障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46


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46


二、不断优化生态环境…………………………………………47


三、加强生态安全保障…………………………………………47


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48


第九章  积极促进改革创新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48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48


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49


三、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49


第十章  切实完善保障措施  确保规划顺利实施………………50


一、提高借力发展水平………………………………………50


二、积极促进投资增长………………………………………50


三、强化规划实施管理…………………………………………51


结束语 ………………………………………………………………52


名词解释……………………………………………………………53


附图:1、龙泉市“十二五“产业格局图


      2、龙泉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规划图


      3、龙泉市“十二五“城市建设规划图


 




龙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市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和实现全面小康、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龙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未来五年龙泉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制订实施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今后五年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积极推动科学发展  全面加快追赶步伐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一五”期间,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全市人民在龙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不利因素和挑战,危中求机,难中求进,好中求快,提出创造美好新龙泉、建设浙闽赣边际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坚持“走生态路、创生态业、建生态市”,重点培育生态型、开放型、集聚型、文创型、边界型“五型”绿色经济,形成“发展绿色经济、提升幸福指数”这一新的共识,全市保持了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较好的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追赶的步伐日益加快,探索出一条具有龙泉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顺利实现“十一五”提出的两个确保、两个翻番、两个百亿”目标,“十一五”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0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9.2亿元,工业总产值108.3亿元,农业总产值14.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亿元,旅游总收入5.8亿元,自营出口1.5亿美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5.2亿元和3.2亿元。


产业培育力度不断加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一二三产比例逐步优化。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心五点”工业发展格局;五金空调汽配、竹木制品、青瓷宝剑三大主导产业持续提升,不锈钢、泵阀、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不断壮大;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8家,亿元龙头企业13家;确立“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中国竹木户外休闲产业基地等一批扎根本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工业品牌。生态农业成效显著,高效生态农业不断发展壮大,优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我市成为“全国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市)”、“全国林权制度改革示范县(市)”。旅游业发展逐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成功创建4A级、3A级景区各1个,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被列入全省首批4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之一。


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丽龙高速建成通车,龙庆高速开工建设,村村通等级公路实现双百目标,龙松公路龙泉段一期工程、53省道龙泉至八都段改建一、二期、安豫线官埔至大赛段、51省道遂龙线龙泉段改建工程等项目相继开工并快速推进。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50%,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4.7平方公里增加到12.1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五纵五横”城市道路网,人民公园、华严塔等一批项目建成,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农民异地转移”、“千万农民饮用水”、“万里清水河道”、“农村危旧房改造”等一大批新农村建设工程成绩显著。通过实施“内聚外迁”、有力推进了人口布局调整,促进了山区人口向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中心村转移,五年累计下山脱贫2.2万人。


全面小康迈出新的步伐。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015元和6704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初中升高中比例由2005年的82%上升到2010年的93.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由2005年的84.1%提高到2010年的94.9%。搭建人力资源市场等四大就业平台,稳定和扩大城乡就业;基本养老保险等“五大保险”稳步扩面;计划生育工作各项指标运行良好;阳光老年福利中心、城区中心敬老院建成投入使用,民政福利、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同步推进;围绕农民增收六大目标,推动产业化增收和脱贫;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继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不断扩大上级部门来龙结对帮扶效应。


生态环境继续保持领先制定并试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市和省级森林城市,创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13个,完成“811”环境污染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达到99.4,继续保持全省领先。高塘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系统投入运行;建成0.5万吨/日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被评为省发展循环经济先进县(市)。节能减排有序推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84.2%,生态屏障建设成效明显。


改革开放步伐稳步推进。创造性的实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林权制度改革”等新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农民创家业、能人创大业、干部创新业,企业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工作深入开展,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推进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引进招商引资项目275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32.5亿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有序推进,我市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后发优势逐步显现。


传统特色文化不断弘扬。成功举办第二、三、四、五届青瓷宝剑节,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陶瓷界唯一的“人类非遗”,青瓷文化创意基地被列入全省集聚发展的31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香菇砍花技艺”等六项成为省级非遗项目,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龙泉宝剑传统锻制技艺分别荣获首届中国非遗博览会金奖、铜奖。龙泉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社会发展面貌全面改观。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省级教育强市创建通过评估验收,完成东升小学搬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顺利实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职校扩建主体工程完成,陶瓷工艺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成为省级示范专业,陶瓷工艺实训基地成为“浙江省特色制造业实训基地”,中职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卫生扎实推进,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顺利开展,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全面启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江浙之巅,剑瓷龙泉”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民主法制、体育、妇女儿童等其他事业进一步加强。

























































































































































































































专栏1:龙泉市“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年


实绩



“十一五”纲要目标



“十一五”完成情况



2010年


目标



年均


递增%



2010年


实绩



年均


递增%











1



生产总值



亿元



29.23



56



13



61.1



12.3



2



人均生产总值





10530



20000





23052



11.0



3



三次产业结构



%



20:40.6:39.4



12.5:50:37.5





15.2:45:39.8





4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



48



55





53.9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



亿元



67.38



100以上



10



139.2



15.8



6



财政总收入



亿元



2.36



4.2



12



5.2



16.9



7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48



2.7



13



3.2



16.7



8



工业总产值



亿元



30.51



80-100



21-27



108.3



28.8



9



农业总产值



亿元



9.18



11



3



14.6



9.8



10



旅游业总收入



亿元



1.49



3.7



20



5.8



31.2



11



自营出口总值



万美元



4257



7600



12



15269



29.1



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2.56



22



12



22.7



12.6



13



实际利用市外资金(五年累计)



亿元



5.44


(后三年)



15





32.5





14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36



≤4.5





3.93





社会发展



15



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2.8



4.0





4.0





16



初中升高中比例



%



82



>90





93.8





17



人口自然增长率





5.14



<6.0





4.4





18



企业养老参保人数



万人



1.65



1.76



12%



2.83





1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



%



84.1



>85





94.9









续表: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年实绩



“十一五”纲要目标



“十一五”完成情况



2010年


目标



年均


递增%



2010年


实绩



年均


递增%








20



城市化水平



%



42



50





50





21



城区人口规模



万人



7.5



10





9.53





22



下山脱贫人数(五年累计)



万人



1.65



2.0





2.2





23



村庄撤并数量(五年累计)







23









24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85



90





92.0










25



每千人拥有医生数





2.0



2.3





2.15





2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404



18500



8.3



22015



12.2



2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3627



5000



6.6



6704



13.1









28



森林覆盖率



%



79.9



>80





84.2





29



耕地保有量



公顷



21492



21306





23853





30



主要水系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100





31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



25



>50





50





32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100





“十一五”时期龙泉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加快推进改革开放。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和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实干创业锐意创新。实践表明,坚定地把中央和省委的精神与龙泉的实际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实践,是创造美好新龙泉的一大法宝。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深化创新,切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开放推动、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二是坚持把“三招”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抓手。坚定不移实施“一号工程”、“一把手招商”,强势推进“三招”工作。大力开展招商选资,完善联动招商机制,巩固招商主阵地,拓展招商新领域;积极开展招项争资,争取更多政策对路、规划对接、资金对号、部门对口的项目和补助资金;不断深化招才引智,推动市校合作向更深层次、更高领域拓展。坚持项目带动,整合资源,集聚要素,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实现项目投资新突破。三是坚持把集聚发展作为首要之举。地处山区、欠发达、要素分散的实际决定了推进“集聚发展”是龙泉科学发展的首要之举,“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将优化生产力布局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产业和人口两大集聚平台,坚持走集聚发展道路,促进产业向工业园区、功能区集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中心镇和农村新社区集聚,提升集聚集约效应。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始终坚持加快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和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高度重视民生,促进各类群体和谐,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指数。五是坚持转变职能,优化发展环境。牢固树立“服务是第一职能”的理念,坚持作风保障一切,着力打造一流的市场环境、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让想创业者敢创业、会创业者能创业、善创业者创成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追赶。


在肯定成绩和总结经验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十一五”时期龙泉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总量扩大与结构调整的任务同样还非常艰巨;二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瓶颈仍然较多;三是城市建设、交通等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财政刚性支出压力不断加大;五是创新意识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这些方面,都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从国际环境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可能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期,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后危机”时代可能萌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新一轮科技竞争更加激烈;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安全以及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的要求,使得绿色能源、低碳经济成为引领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方向;全球经济体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等一系列全球共同问题将进一步推进全球化合作,全球一体化更深层次推进,和平、发展与合作仍是国际经济政治的主旋律。


从国内环境看。中国仍然将处于重要战略的机遇期,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但受于外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内部周期性、结构性等因素的多重叠加影响,中国经济将进入调整转型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速很可能趋缓,政策取向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三个转变”、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更加注重社会和谐;与此同时,中西部一些区域新兴增长极将迅速崛起,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将在联合与竞争中成型;随着中国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阶段,将进入消费全面升级期,经济结构、社会形态和治理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将是十二五发展的主旋律。


从省内环境看。浙江进入人均GDP6000—10000美元新阶段,经济发展进入平稳增长期、经济结构进入加快调整期、要素制约进入瓶颈凸显期、公共需求进入快速扩张期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未来五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着国际竞争激化和自身竞争优势弱化的挑战,区域内空间开发格局调整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强化。


从我市实际首先,“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期。“十二五”时期我市从人均GDP3000美元向6000美元发展,这是国际公认的黄金发展期、经济起飞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将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和省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导向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我省强调鼓励支持欠发达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加快发展,我市已经挤入全省“6+6”重点扶持县市的范围,同时,我市目前争创的一系列发展平台,意味着今后五年将得到省里项目资金安排、优惠政策、节能用地指标等更多的倾斜扶持,我市将迎来大投资、大建设、大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为我市“十二五”快速发展赢得先机其次,“十二五”时期是我市产业成型期。“后危机”时代背景下,借助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将有助于龙泉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社会优势,为实现低水平产业层次向新型工业化跨越提供难得机遇,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十二五”时期我市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工业和服务业并重发展,进一步促进产业成型和转型以省级现代农业(林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为引领,以发展山区生态绿色农业为方向,以竹产业、食用菌、特色茶叶、山地蔬菜、木本粮油等为主导的“4+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以汽车零部件产业、竹木制品产业、金属材料产业、青瓷宝剑产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进一步确立,加快实现工业从初期向中期转变。以旅游业为龙头,以文化创意产业、商贸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随着交通区位优势转变而加快发展。再次,“十二五”时期是我市交通枢纽构建期。中央“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今后五年突出对区域间重大基础设施投入,其中高速、快速铁路交通投入首当其冲,随着“海西”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龙泉从长三角边缘成为连接两大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将进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时期,“两高两铁”将贯穿全境,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将加快形成,我市的交通区位条件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和战略性的改变,三省边际交通综合枢纽呼之欲出。第四,“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区域中心的初显期。龙泉是三省边际区域唯一的县级市,凭借“北融长三角、南接海西区”的地缘优势、率先成型的产业优势、人类非遗的文化优势、公铁交汇的交通枢纽优势,打造三省边际区域中心城市具备良好的条件,通过全面创造“经济发展在浙闽赣边际力争一流,生态环境在全国保持领先,剑瓷文化在全球有所影响”三位一体的美好新龙泉,三省边际区域中心地位将在“十二五”初步显现。


“十二五”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一是加速推进城市化的要求与人口布局分散的矛盾;二是工业化加速发展与低碳经济潮流及节能减排的矛盾;三是内部加速发展与宏观经济调整的发展阶段不同步矛盾;四是不断扩大的发展需求与要素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五是经济发展滞后与社会发展需求同步之间的矛盾;六是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与政府管理、服务能力滞后的矛盾。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抓住机遇,推动科学发展,实现龙泉发展新跨越。


三、“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省委“两创”总战略,继续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发展战略,围绕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和实现全面小康两大战略目标,以发展绿色经济、提升幸福指数为主题,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在三省边际力争一流,生态环境在全国保持领先,剑瓷文化在全球有所影响,把龙泉建设成为生态环保的“绿城”、剑瓷文化的“名城”、平安和谐的“福城”和三省边际枢纽的“新城”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必须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经济发展和提高幸福指数相结合原则,突出一个“绿”字。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要以人为本,既要发展经济又要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十二五”时期也是龙泉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期,我们必须把握好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这一世界经济发展主流,充分发挥我市生态优势,大力培育生态型经济、集聚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文创型经济、边界型经济等“五型”绿色经济,坚持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全面协调,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有底气,生态享受有福气,剑瓷文化有名气。


——坚持增总量和调结构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一个“快”字。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总量和规模还比较小,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自身要求进一步加快步伐,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必须把做大经济总量和加快发展作为重要的任务;与此同时,我市已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新阶段,城镇化和工业化都明显加快,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我市作为欠发达地区在客观上也要求加快发展速度,必须在“快”字上做好文章。


——坚持内源发展和借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一个“招”字。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内源式发展,注重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源。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抓住国家、省、市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支持的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招项争资、招才引智,提高借力发展水平。


——坚持基础网络建设和区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一个“融”字。龙泉是长三角、海西经济区两大区的复合区和节点城市,是浙江省对接海西区的桥头堡,要以开放的视野,主动融入,才能充分利用政策、资金优势,加快发展。通过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将全市基础设施纳入区域一体化范畴,发挥优势,主动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呼应长三角、海西经济区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趋势,构筑优质承接平台,接受产业转移和要素辐射,推动区域产业联合,进一步建立起更紧密的区域合作关系,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拓宽区域合作领域。


——坚持改善发展环境和提高服务效能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一个“优”字。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着力完善行政审批机制,优化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功能。深化政务公开,加快推进电子政务。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快法治型政府建设。积极推进政府管理机制、制度和服务方式创新;继续推行“一线工作法”,以更具体的措施、更投入的状态,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把龙泉建设成产业集聚的高地,发展环境的洼地。


同时要抓好以下工作重点:


——以工业化实现扩量提速。必须牢牢坚持工业第一经济不动摇,通过五年的努力,完成工业从初期向中期转变,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扩量提速。


——以城镇化推进人口集聚。进一步优化“一心三点”的城镇空间布局,以市区和3个中心镇及若干个集镇、中心村为人口集聚平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人口向城镇转移,使城市化水平较大幅度提高。


——以园区化推动产业升级。加快推进“一心五点”工业园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搭建产业集聚平台,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不断升级壮大。


——以产业化做强龙泉文化。立足龙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使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通过产业化进一步宏扬龙泉文化。


——以均等化强化公共服务。积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先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提升人才发展水平,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享受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切实加大城乡统筹发展能力,增强民生保障能力。


四、“十二五”发展主要目标


围绕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和实现全面小康两大战略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上新台阶。实施“123全面小康追赶工程”,即:到2015年,GDP实现翻番,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2.5%,人均GDP达到4300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30亿元,年均增长10%;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年均增长23%。三次产业比重达到9:50:41。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突破10亿元和6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5%以上。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到201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城市服务与管理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进一步增强,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便捷高效,城乡差距明显缩小,新农村建设取得有效突破,以城市为主导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更加深入。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行政、财政、农村、社会事业、人事体制改革更加深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中介组织进一步壮大,市场主体更具活力。区域合作深入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5年自营出口达到3.5亿美元。


人民生活更加宽裕。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000元,年均增长10%,农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2000元,年均增长12%,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构建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逐年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到2015年,基本建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的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各类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和再就业能力。加强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切实加大投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领先。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4%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清洁能源利用率等指标明显提高,单位GDP能耗控制在更低范围以内。







































































































































































专栏2:龙泉市“十二五”主要发展指标目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  位



2010年


实绩



2015年


目标



目标年均


增长%



指标


属性



经济


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1.1



120



12.5



预期性



2



人均生产总值





21000



43000



12



预期性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5.7



230(5年累计)



10



预期性



4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08.3



300



23



预期性



5



农业总产值



亿元



14.6



17.5



4



预期性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2.7



55



15



预期性



7



自营出口总额



亿美元



1.5



3.7



20



预期性



8



旅游总收入



亿元



5.8



18



25



预期性



9



旅游总人数



万人



123.9



370



25



预期性



10



财政总收入



亿元



5.2



10



15



预期性



11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3.2



6



15



预期性



结构


调整



12



三次产业结构





15.2:45:39.8



9:50:41





预期性



13



城市化率



%



50



60





预期性



14



农民异地转移人数



万人





3(5年累计)





预期性



15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0





预期性



16



R&D经费投入比重



%





1.5





预期性








续表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  位



2010年


实绩



目标值


(2015年)



目标年均


递增%



指标


属性



社会


民生




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015



35000



10



预期性



1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704



12000



12



预期性



19



每千人医生数





2.15



2.51





预期性



20



人口自然增长率





4.4



<6.5





约束性



21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93



<4





约束性



22



城镇职工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26.43



26.93





约束性



23



职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12.51



13.26





约束性



资源环境



24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


/万元





达标





约束性



25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吨/万元





达标





约束性



26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万吨





达标





约束性



27



耕地保有量



万亩



35.78



29.36





约束性



28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



84.2



>84





约束性



林木蓄积量



万立方米



1456



1600





29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99.4



≥98





预期性



注:(1)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绝对数按2010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居民收入增幅为名义增长速度;(2)主要污染物排放包括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3)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包括全年环境空气良好天数达标率、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和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等若干指标的综合。








第二章  调整优化空间布局  提高集聚发展水平



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一极三轴两翼”空间布局,明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要求,优化市域空间发展框架,着力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平台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加快向市区、产业功能区和中心镇集聚,努力提高要素配置集约水平,大力发展集聚型经济,进一步提升我市经济对浙闽赣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明确主体功能定位


根据我市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二、优化城镇发展框架


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导向,根据龙泉南北两翼大多为高山远山,东西走向相对平缓、交通相对发达的地形特点,突出市区、安仁、八都、查田“一心三点”东西线状分布的城镇化布局,积极打造人口集聚平台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平台。


重点发展中心城区:龙泉市中心城区为“一心”,以中心城区为人口集聚中心和经济发展重心,抓住机遇,积极把塔石乡和兰巨乡纳入城区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辐射能力,到2015年,城区人口达到13万,形成辐射全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集聚发展中心镇。以安仁、八都、查田三个中心镇为“三点”,将中心镇打造成为全市人口集中的新主体、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台、要素集约的新载体,初步培育成为经济特色鲜明、社会事业进步、生态环境优良、功能设施完善的龙泉副中心。十二五期间,中心镇建成区内人口年均增长6%,到2015年,每个中心镇人口达到1.5万人左右。


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把保障建设用地和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统一起来,让工业、农业产业进园区,走要素集约、产业集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城乡协调的道路,进一步明确“一极三轴两翼一平台”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开发格局。


“一极”:即市区,是我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要通过市区优先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市功能,培育城市特色,增强集聚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制造业,使市区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增长极。


“三轴”:龙泉-安仁、龙泉-小梅、龙泉-上高速公路走廊地区。该区域属我市的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安仁、塔石、八都、上、兰巨、查田、小梅等7个乡镇。该区域地势平坦,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市的集聚发展区。该区域未来的发展,要在提高和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加大对周边乡镇各种要素的吸引集聚,依据各自的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重点发展特色加工业和现代农业。加大与市区的对接,形成点轴状开发格局。


“两翼”:即我市的南、北部山区,地势较高,以高山、林地为主,农业发展基础较好,但基本没有发展大型工业的条件。北部片区包括住龙镇、锦溪镇、宝溪乡、竹乡、岩樟乡、城北乡、道太乡等乡镇,主要以生态保护和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为主,结合披云山、昴山、白云岩等风景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南部片区包括屏南镇、龙南乡,以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


“一平台”:根据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的战略部署建设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龙泉片区(主要包括汽摩配制造业、剑瓷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农业)。平台包括53省道以南,龙泉溪以东,从龙泉市区东面3公里的塔石乡至南面兰巨乡范围,是市区南拓和产业培育的主要区域。平台依托城市经济和科技人才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力争打造成为集生态、文化、科技、人才于一体的现代产业集聚区,成为龙泉实现跨越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引擎。



第三章  合力打造区域中心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立足区域一体化背景,主动参与区域竞争,加快融入长三角,对接海西区,加快把龙泉打造成为要素上更具吸引力产业上更具集聚力文化上更具影响力的三省边际区域中心城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推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


一、积极打造六大区域中心


打造区域交通中心。加快通道优势建设,完成龙庆、龙浦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铁路建设,尽快形成融入长三角和海西区的节点交通枢纽。


打造区域物流中心。积极培育食用菌建材等大型专业市场,加快发展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实现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体系。


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经济实力是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决定因素,要强势推进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扩量提质,坚定不移的抓工业经济,加快培育支柱产业,加快提升优势产业,大力激发生产要素活力。


打造区域文化中心。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龙泉青瓷文化、宝剑文化、香菇文化的优势,不断扩大龙泉文化的影响力,形成区域文化中心。


打造区域职教中心。根据龙泉和周边地区产业实际和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品牌。加快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借助与浙大“市校合作”机遇,做强做精青瓷、宝剑等特色专业,依托浙大品牌开展与周边区域联合办学、办校等区域协作,实现周边丰富劳动力为我所培、为我所用。


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市人民医院、中医院迁扩建等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与发达地区高等级医院的合作,积极引进医疗技术人才,不断提升龙泉医疗水平,打造区域中心医疗品牌,吸引、方便周边县市群众就医。


二、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


积极推进与长三角经济圈、海西经济区的接轨,加快区域一体化步伐。鼓励更多的市场主体走出去,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和游客到我市投资和旅游;按照交通、商贸、生态旅游接轨的工作思路,以着力打通入闽通道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以推进台商创业园、台湾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等形式借道“海西”、引进台资,以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加快与“海西”经济区的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加强周边协作,主动参与浙闽赣边际区域经济协作区共建海西浙闽边境协作组织的各项活动。


三、加快中心城市建设


坚持以建设“山水古城、剑瓷名城、旅游新城”为导向,以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优化人居环境为重点,将龙泉建设成为山水特色明显、剑瓷文化深厚的生态宜居城市。


优化市区发展框架。全面推进城东区块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西进布局,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城市拆迁,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做好铁路站场、河村及宏山城西区块、城市各主入口、江滨两岸等区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西街历史街区保护利用修建性详细规划、“三山”(九姑山、棋盘山、凤凰山)和城市主干道建筑立面等控制性详细规划。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市区连接线及互通立交建设,完善城东道路网,建设环城道路网,建设“一环、二桥、三延、一连”城市道路工程,基本形成“一环、五横、五纵”的城市道路框架。全面完成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厂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公共设施,加强城市绿地、景观道路、广场和公园建设及供电工程,建设“一带、二园、三山”,合理布置街道绿化,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完善城市给排水工程,完善城区供水主管网,改造城区老管网,加快推进“水利西进”等工程建设,2015年,基本形成完善的城市排洪体系建设“一园、两心、五场”,完善城市功能。加强住房建设管理,大力推进综合开发,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到2015年,建设商品房46.6万平方米,新建经济房、廉租房13万平方米。


加强城市管理。围绕“五城同创”,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城市交通环境卫生、市容景观、环境保护等方面为切入点,建成一批富有龙泉特色的标志性设施项目和城市景观,大幅提升城市品位。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化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有序推进城市管理发展,规划建立“数字网格化城市”,着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专栏3:龙泉市“十二五”城市建设十大重点项目



序号



项 目 名 称



总投资


估算(万元)



“十二五”


计划投资(万元)



1



规划工程



1590



1590



2



道路工程



105000



105000



3



给水工程



13000



13000



4



排水工程



16000



16000



5



绿化工程



51000



51000



6



环卫工程



9000



9000



7



燃气工程



7000



7000



8



住房建设工程



351000



351000



9



旧城改造工程



91500



91500



10



城市功能完善工程



94000



94000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深入实施农村“135工程”,加快创建“美丽乡村”,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着力推动中心村培育。按照“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特色鲜明”的现代农村新社区的要求,科学编制村庄规划,逐步优化中心村产业结构,采用异地迁建、撤村合并、局部拓展、改造建设等方式,分步分类推进中心村建设,全市建成30个中心村。


加快推进农民异地转移。以整村搬迁为重点,以“一心三点”为集聚平台,认真实施五年3万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积极推广下山脱贫小区市场化运作和联建公寓式套房建设模式,全力推进城东、城西万人集聚区建设,认真实施八都生态移民小区、紧水滩库区困难群众增收致富工程安仁小区等下山脱贫小区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移民后续管理机制,实行社区化管理,逐步推进生态移民的低保、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相关配套建设。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实施“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切实增加财政支农投入,积极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增强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大力发展乡村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以及农村服务业,提高农产品收益水平,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以凤阳山为中心,带动南翼地区农耕型休闲旅游,以披云山为中心,发展西翼地区的生态型自驾游。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进一步增强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持续发展和增收脱贫的能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导向,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开展农村危旧房改造、村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河道提防建设、农民饮用水安全清洁能源(沼气、太阳能)等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特别是加强移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着力完善城乡公交、幼儿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农技服务等农村配套公共服务












































































专栏4:龙泉市“十二五”新农村建设十大重点项目



序号



项  目  名  称



总投资估算


(万元)



“十二五”计划投资(万元)



1



中心村培育工程



10000



4500



2



生态移民工程



96000



60000



3



农家乐提升发展工程



6000



6000



4



“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



12000



7500



5



“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工程



20000



13500



6



旧村及危旧房改造工程



25000



10000



7



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



10000



10000



8



河阳公寓



11000



11000



9



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程



7000



7000



10



紧水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工程



50000



50000




第四章  加快培育特色产业  积极发展绿色经济



按照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工业和服务业并重发展的目标,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


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转型升级,全力培育产业规模大产业链条长龙头企业强的产业集群,加快特色制造业发展大力发展“三优两特一新”产业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年均递增23%以上。


培育壮大“三优”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坚持突出“育龙头、打品牌、提质量”的发展思路,突破配套市场、发展整机市场的发展战略,持续放大“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的区域品牌效应,按照“浙江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发展要求,到2015年,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竹木制品产业:坚持集聚整合、扶优育强,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带动作用明显的大企业,加大竹产品的研制开发力度,强力打造“中国竹木户外休闲产业基地”到2015年,竹木制品产业产值超过50亿元。金属材料产业:加快集聚提升不锈钢和泵阀产业,大力培育企业集团和重点骨干企业,加强配套协作,拉长产业链,推动不锈钢产业向高端发展。到2015年,全市金属材料产业产值达到65亿元。


提升优化“两特”产业。青瓷宝剑产业: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龙泉中华宝剑文化园区、龙泉宝剑博物馆等为载体以青瓷宝剑节为突破口,进一步推动青瓷宝剑与文化创意的互动融合,不断提升青瓷宝剑的知名度,大力发展日用瓷,加快培育青瓷宝剑龙头企业。到2015年,青瓷宝剑行业产值达到38亿元。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以精深加工、品牌塑造、打造区域特色为方向,以自然、绿色、有机、健康为产品特色,以兰巨和八都两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走一条既依托资源优势,又能有效突破资源束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到2015年,形成一批产值超亿元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达到13亿元。


加速推进“一新”产业。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引进,大力培育新能源、机械装备制造、医药、生物、电子信息等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新兴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快速成型发展。到2015年,新兴产业及其它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


积极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为导向,强化一心五点工业空间布局,优先做大省级工业园区,鼓励乡镇工业园区有序扩张,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率,提高产业的集聚发展水平。到2015年,工业用地开发面积新增10000亩以上,其中省级工业园区新增工业用地7000亩。











































































专栏5:龙泉市“十二五”工业发展十大重点项目



序号



项  目  名  称



总投资


估算


(万元)



“十二五”


计划投资


(万元)



1



省级现代产业聚群示范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100000



60000



2



不锈钢、泵阀产业培育工程



50000



30000



3



中国竹木户外休闲用品基地打造工程



50000



30000



4



青瓷宝剑产业促进工程



40000



30000



5



新能源发展促进工程



30000



25000



6



大企业集团培育工程



30000



20000



7



高速线材生产线建设项目(巨泰特钢)



30000



30000



8



农作物保鲜仓储系统项目(中远科技)



18000



18000



9



汽车空调总成系统生产线(南天集团)



14400



14400



10



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输液项目(国镜药业)



11700



11700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紧紧围绕“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总体要求,以省级现代农业(林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为引领,以发展山区生态绿色农业为方向,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市场、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安全、农业生态六大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经营主体、服务机制、科技创新、管理方式和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力争现代农业建设实现新突破。


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进一步提升发展竹产业、食用菌、特色茶叶、山地蔬菜、木本粮油等农业产业。建成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应用领先、经营机制创新的粮食生产功能区6万亩;建成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综合区2个、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3个、林业主导示范区2个、特色农业精品园8个、林业精品园区4个;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科技园区建设,园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5家。继续实施竹产业提升工程。通过科技示范全面提升竹林质量,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竹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继续开展林区道路建设,在巩固现有竹林机耕路基础上,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林区道路达到2000公里


培育农业产业主体。培育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市场开拓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6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丽水市级30家、龙泉市级25家;培育规范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20家,丽水市级规范化合作社100家。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成市级蔬菜、茶叶交易市场;进一步优化乡镇农产品产地市场布局,建立农产品产地市场20个;将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培育成为浙闽赣周边地区交易量最大、最具活力的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和集散中心;在杭州、上海等地建立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


提升农产品质量。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加快食用菌、茶叶、蔬菜等优质安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加大农产品质量检测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宣传和使用“龙泉金观音”茶叶、“龙泉绿”蔬菜公用品牌,提升公用品牌的知名度;着力抓好“龙泉黑木耳”证明商标和“龙泉灵芝”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培育一批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


拓展农业功能。发挥我市自然生态优越、农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开发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到2015年,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园(点)30个以上,其中省级休闲观光农业园2个。











































































专栏6:龙泉市“十二五”农业发展十大重点项目



序号



项  目  名  称



总投资


估算


(万元)



“十二五”


计划投资


(万元)



1



竹产业提升工程



15000



10000



2



食用菌优化提升工程



17500



10000



3



生态特色茶产业促进工程



11000



7500



4



山地蔬菜扩面提质工程



8800



6000



5



生态畜牧业建设工程



7000



5000



6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17389



9260



7



农产品加工科技园区



50430



39930



8



粮食生产功能区



7009



5796



9



大径材培育工程



3000



1500



10



木本油料林建设工程(油茶和橄榄油)



15000



12000



三、做强做优旅游业


全面完善规划布局。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要求,围绕“生态、人文、休闲”主题,形成“一城(山水古城、旅游新城)、一江(以龙泉溪为核心的瓯江源·度假旅游线)、三区(龙泉山生态休闲旅游区、剑瓷文化探源旅游区、西部养生度假旅游区)”的“一一三”旅游开发格局,进一步打响“江浙之巅,剑瓷龙泉”旅游品牌,将龙泉建设成为长三角和海西区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


加快推进景区建设。在巩固和提升现有景区的基础上,分期分批、有序推进高等级景区创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力争创建1个5A级景区,3个以上4A级景区,5个以上3A级景区。


实施一批旅游项目。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根据“一一三”旅游开发格局,引导各方资金,采取多元投入手段,谋划和开发龙泉山景区一期扩建和二期项目、中国·龙泉青瓷文化之旅等一批生态、文化旅游项目


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开发建设若干个较具规模、旅游设施相对完善的乡村旅游点,重点发展茶坦村为代表的田园风光型,石马村、下樟村为代表的农耕民俗型,炉岙村、龙案村等为代表的高山生态型,大窑村、金村等为代表的青瓷文化型,青井村为代表的养生休闲型,罗墩村为代表的畲族风情型乡村旅游。同时依托披云山革命根据地,积极开发红色旅游。


切实强化保障措施。建立和落实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加强对旅游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工作责任机制;加大政府主导型旅游投入力度;落实促进旅游发展的各项政策,特别在土地、财税、投融资方面要有突破。











































































专栏7:龙泉市“十二五”旅游发展十大重点项目



序号



项  目  名  称



总投资


估算


(万元)



“十二五”


计划投资


(万元)



1



龙泉山景区一期扩建和二期项目



30000



30000



2



中国·龙泉青瓷文化之旅



30000



30000



3



龙泉宝剑文化旅游区



25000



25000



4



浙西南大峡谷景区



21000



21000



5



白云岩景区



2000



2000



6



瓯江龙泉溪观光游憩带(留槎洲水上乐园、龙泉溪漂流)



5500



5500



7



崇仁寺宗教旅游区



15000



15000



8



昴山宗教旅游主题景区



15000



15000



9



青瓷文化旅游区



10000



10000



10



披云山景区(红色旅游、宝溪青瓷文化)



10000



10000



四、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龙泉青瓷入选“人类非遗”为契机,以龙泉青瓷文化、龙泉宝剑文化和香菇文化为主体,加快培育文创型经济,力争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速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十二五”期间在全市GDP中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跨越。依托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龙泉中华宝剑文化园区、青瓷宝剑小企业创业园、青瓷宝剑苑、香菇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形成集文化展示、学习交流、创作教学、收藏鉴赏、制作交易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利用龙泉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形成“龙泉山景区”、“浙大龙泉分校旧址”、“人民公园”、“安仁廊桥文化和水上陶瓷之路”等为主要亮点的龙泉文化旅游产业群。以节庆及会展活动、影视、动漫等为载体,提高文化产品的知名度。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制造企业主辅分离,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围绕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设施、物流信息、物流配送平台建设,培育第三方物流和物流龙头企业,积极构筑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一是引导传统联托运、仓储企业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过渡,鼓励生产企业开展物流业务,形成专业性或区域性的物流企业,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二是新建若干个公共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促进大交通与大物流的紧密结合,建成与浙闽赣边际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三是推进流通体制创新,大力推进传统商贸物流业的改组改造,全面提升组织化程度、现代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进形成重要商品区域集散中心,建设“北接长三角、南融海西区”的县域节点物流区。加大商贸流通业对内、对外开放,丰富商品品种,健全商品流通体系,加快形成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


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继续发挥商业银行的主渠道作用,支持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积极引进域外优质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开拓业务,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主体的资本市场体系。深化林权抵押贷款制度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创新金融产品,推动林权抵押贷款扩面增量。加快地方金融业发展,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拓展业务;积极发展村镇银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产品,探索促进企业直接融资,依托龙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力支持企业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培育上市后备资源,鼓励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企业制度创新。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建立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逐步建立和完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的长效机制。规范发展保险行业,完善保险市场服务体系,扶持政策性保险业务发展。积极发展和规范担保公司、典当行等中介服务业。 


稳健发展房地产业。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房地产开发的监督和管理,建立透明房产网。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提升房地产市场管理和服务水平。健全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为核心的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逐步构建住房保障城乡一体化。


鼓励发展其他服务业。积极培育市场,大力发展网络营销、体育健身、教育、信息服务等服务行业。设立公共型保税仓库,力争设立丽水海关龙泉办事处。











































































专栏8:龙泉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十大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总投资估算


(万元)



“十二五”


计划投资(万元)



1



浙闽赣边际区域物流中心



100000



50000



2



交通物流中心工程



17000



15000



3



回归工程生产性服务区



30000



30000



4



农特产品物流中心



8000



8000



5



房地产开发



350000



350000



6



商贸城



47000



47000



7



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



100000



83000



8



中华宝剑文化园区



80000



80000



9



龙泉市汽车(空调)零部件科技创新服务基地



2000



2000



10



巨泰保税仓库



8700



5700




第五章  努力推进科教强市  大力弘扬剑瓷文化



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双优先战略”,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壮大人才队伍,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继承弘扬特色文化,为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和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加快建设浙江大学龙泉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园区、龙泉市八都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综合区,汽车(空调)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积极实施四百行动计划,建设六大技术创新基地,着力突破十大产业技术链,努力研发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实现“五个一工程”: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新创省级研发机构10家以上,培养学科(产业)技术带头人100名,培养青瓷宝剑大师100名,新柔性引进教授级人才100名;争取合作的科研院所50家以上,合作项目500个以上,改造和提升特色产业,着力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面推进,民生科技快速发展,全市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升。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实施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战略,以市校合作为平台,以项目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广泛开展各种科技合作交流活动,系统推进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围绕改善科技基础条件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和各类创新载体建设,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提高科学技术普及能力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支持,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科技计划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科技奖励制度等方面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完善各项有利于科技进步的创新政策,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到2015年,全市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扶持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


二、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深化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切实保证“三个优先”把教育作为支撑我市跨越发展的第一事业加以推进。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资源优质、教育体系完善、教育特色明显、教育质量满意”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的需要。2015年,全市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年以上,力争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高标准普及15年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学前教育、高中段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一体、规范有序”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引导各类幼儿园上等级、上水平。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重点推进小班化教学,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大力促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着力打造品牌学校和特色学校;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增强课改适应能力,注重全面素质发展,着力提高高考竞争力。2015年,15年教育普及率达97%以上。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教育特色化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品牌打造工程,促进形成多样化、特色化、产业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实用型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提升传统专业”的思路,努力打造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龙泉浙大中学、南大洋小学、大沙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工程,南秦小学、西新小学和安仁镇中心小学扩建工程,实验幼儿园新建工程,机关幼儿园扩建工程,农村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等教育项目,到2015年,中小学(含幼儿园)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80%。改善教育技术条件。到2015年,全市所有中小学均建成校园网,多媒体班套比为1:1,生机比为5:1。中小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配备达到“一类”标准,生均图书达到“I类”指标。


创新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机制,紧紧围绕“以育人为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实施教育管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形成满足龙泉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的教育体制与机制,充分激活龙泉教育发展的动力、活力与竞争力。切实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不断加大教育投入,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扎实推进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协调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确保教育为龙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以及在外龙泉人才等一批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调整优化人才结构,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现代产业人才队伍。积极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积极引进技术创新规划设计城市建设与项目管理等人才积极引导创业有成的龙泉人回乡投资、反哺家乡。持续地从科研院校(所)引进科技特派员,帮助组建专业技术协会,兴办科技企业接受科技咨询,引进新技术,建立科技示范基地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开发机制,完善激励竞争和合理流动机制,盘活和使用好现有人才资源探索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化评价工作。大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参加国际性国家级学术会议,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出版科技科普著作,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承包科技型实体,以技术专利等生产要素作价入股参与分配,营造政策鼓励法律保障舆论支持的良好氛围,使科技人才通过创新创业率先致富


四、大力弘扬剑瓷文化


大力继承和弘扬龙泉灿烂的青瓷文化、宝剑文化、香菇文化,打响“剑瓷文化”品牌,在“十二五”期间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


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进一步挖掘龙泉青瓷、宝剑、香菇文化内涵,建立龙泉青瓷、宝剑、香菇文化传承基地,培养传承人才,培育梯次发展的青瓷宝剑大师群体,努力提高青瓷宝剑大师的素质。鼓励和支持创作既有思想内容、又有市场价值和龙泉特色的文化精品,鼓励和支持民间博物馆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龙泉特色文化对外的影响力。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做好文物古迹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着重加强大窑龙泉窑古窑址、宝溪龙窑、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要求,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市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市剧院达到国家三级剧院标准,建设“五位一体”的公共档案馆,1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达到省级标准,444个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室,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全市农村行政村广播实现联网,城乡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加强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和管理。



第六章  切实加强民生保障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社会就业,提高公共财政覆盖面,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定,积极构建民生保障体系和稳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打造和谐龙泉。


一、积极促进社会就业


就业创业并举。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积极扩大就业规模。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家庭就业、临时就业等多样化就业形式。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开辟创业服务绿色通道,全面落实税收、融资、补贴、项目推介等创业扶持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转移农民等人群创业。


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事业,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提高劳动就业素质。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岗位信息数据库,完善就业、失业动态监测预警机制。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实施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最低工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建立健全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完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提高劳动争议仲裁的质量和效率。健全企业党群组织,充分发挥工会作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健全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不断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积极稳妥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全面推行社会保险“五费合征”,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


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积极推行分层分类救助制度。加大贫困救济的政策力度,不断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坚持和完善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进一步提高“三老”人员的补助标准。大力促进救灾救济、老龄保障、优抚安置以及慈善、助残、孤儿救助等社会互助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广泛开展社会救助活动,健全社会救助组织体系和网络,加快社会救助信息化工作。


建设住房保障体系。统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扩大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创新城镇住房保障模式,完善城镇住房保障管理机制,健全城镇住房保障申请、审核、公示和退出制度。


三、积极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深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到2015年,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孕产妇五年平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9‰以下,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2.51人,每千人拥有护士数1.77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达到4.13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0%以上。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成市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并投入使用,启动中医院扩(迁)建工程,完成卫生监督大楼建设,以龙泉市精神卫生中心为基础,争取建设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完成龙渊、塔石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建设;实施村卫生室“补网工程”,新建、改扩建村卫生室150家,初步建立城乡20分钟医疗服务圈。探索实施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依托市人民医院,建立龙泉市医学影像等中心;探索建立以医院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逐步提高报销比例和财政补助标准,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在统筹区域内实行“一卡通”,实现城乡医疗救助和医保一站式结算。


基本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完成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性定编工作,全面落实机构定性和人员编制,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零差价,基本药物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全科医生培训,积极引进医疗技术人才,积极发展中医事业,实施“公立医院牵手社区行动”和“适宜技术下基层行动”,努力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农民就近得到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服务。


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继续做好城乡居民健康体检工作,建立数据共享的电子健康档案。全面深入实施免费婚检、艾滋病防治、免疫规划、结核病防治、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改水改厕、重型精神疾病管理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引导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提升城乡公共卫生水平。


四、全面提升人口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全面提升人口质量,实现人口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建设,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加快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积极落实两免政策,深化宣传教育,坚持依法行政,完善利益导向,推进优质服务,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加快城乡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期未,建设游泳馆一个,创建体育强镇(乡)5个,实施小康体育村(社区)200个,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1平方米,体育人口达到总人口的45%,国民体质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积极推进残疾人、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切实保护妇女儿童,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关心和尊重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以生活照料、康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维权等为重点的残疾人服务体系。继续完善覆盖城乡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加大生活困难老人救助力度,维护老年人权益,建设一批老年活动中心,完善社区老年活动设施,满足老年人文化活动需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风尚;弘扬社会正气,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五、建设“平安龙泉”


完善平安创建机制。全面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优化治安环境。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突出抓好道路交通、矿山等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防范体系建设,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和实施机制;重视学校安全工作,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强化食品安全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大力加强社会管理工作,创新管理体制,加大对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管理。完善基层管理机制,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向村居、社区、企业全覆盖,基本实现管理手段数字化、维稳信息流程化、处置问题高效化。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立行业调委会,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认真做好信访工作。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人员素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大支持人民政协工作力度。大力推行政府决策民主化和政府行政行为规范化,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提高重大事项的透明度,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决策权和监督权。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抓好普法教育、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确保人民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破坏生态环境犯罪,深入开展法治龙泉建设,推动综治网络、“六五普法教育向机关单位、学校、企业农村和社区延伸











































































专栏9:龙泉市“十二五”民生保障十大重点项目



序号



项  目  名  称



总投资估算


(万元)



“十二五”


计划投资


(万元)



1



龙泉市浙大中学



15000



15000



2



大沙九年制学校建设



8000



8000



3



南大洋小学



5000



5000



4



实验幼儿园



4300



3300



5



人民医院迁建工程



24000



16000



6



中医院迁扩建工程



10000



10000



7



保障性住房建设



90000



90000



8



生态公墓建设工程



15000



13000



9



2010-2013年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



5000



3000



10



城区第二养老院



6000



4000






第七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改善发展条件



按照“结构优化、效益综合、空间均衡”的要求,着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实施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大网络工程”,提升基础设施网络现代化水平


一、构建综合交通网


以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综合交通一体化为导向,着力构筑安全、通畅、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两高两铁”交通网络,打造浙闽赣边际区域交通综合枢纽、物流中心“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80亿元(不包括铁路),全市等级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26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340公里。


突破轨道交通。把握高铁时代的战略机遇,积极争取区域内铁路建设,尽快连接长三角和海西区轨道交通网。争取开工建设衢宁铁路、龙浦铁路龙泉段,推进丽龙铁路、杭广铁路前期工作。


提升公路交通。着重优化路网结构,促进公路扩容提级,加快省道提升国道、县道提升省道,提高高等级公路比重。完成龙庆、龙浦高速公路建设,形成“两高”高速公路网,深化武松龙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加快推进干线公路提级扩面,形成“横”干线公路网。继续优化农村路网,强化“安保工程”。结合旅游景区布局,大力推进通景公路建设。着力推进城乡交通统筹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公路网密度,提高行政村班车通达率和路网的通达深度,满足客货运输需要。


加快水上康庄工程建设。新建一批库区码头,推进撤渡建桥,加快渡埠改造、渡船改造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建立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综合运输体系,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客货运站场的建设,建立并完善与公路设施相配套,满足市场需求的客运站场、货运站场和城乡公交一体的站场设备及物流平台。


二、打造安全能源网


改善能源供应结构,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和项目布局,建立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电网。加快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建设110千伏芳野变电所、110千伏牛门变电所、110千伏新村变电所、110千伏查田变电所及配套线路工程;建设35千伏屏南、锦溪、宝溪变电所工程。基本形成以220kV变电所为主电源,110kV为主网架,35kV和10kV为支网架,技术较为先进,供电可靠,调度灵活,运行经济,具有一定自动化水平的区域供电网络。


新能源。拓展能源开发领域,全力推进查田生物质发电项目,积极争取天然气省级输气管线进入龙泉,加快推进市区支线管网建设,积极开发太阳能热利用、风能发电等项目。


三、完善水利设施网


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强化“平安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科技水利”的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水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防洪减灾和民生水利保障四大体系。


水生态保护体系。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加快推进瓯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和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推进瓯江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


源保障体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到2015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防汛、防台、抗旱体系建设,加快实施病险山塘水库除险加固,继续推进重要流域堤防加固工程建设,继续完善城市防洪体系、瓯江干堤等主要江河堤防工程体系。


水利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农民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改善提高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四、建设高速信息网


建设综合信息网,加快建成3G网和数字电视网络,进一步提高互联网用户的普及率,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深化数字城管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加快政府信息网建设,实现无纸化办公。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行业性门户网站。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积极建设社区信息网,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电子商务平台。












































































专栏10:龙泉市“十二五”基础设施十大重点项目



序号



项  目  名  称



总投资


估算


(万元)



“十二五”


计划投资


(万元)



1



衢州至宁德铁路(龙泉段)



700000



700000



2



丽龙庆高速公路龙泉至庆元(龙泉段)



254000



194000



3



浙江龙泉至福建浦城高速公路(浙江段)



240000



240000



4



53省道龙泉至八都改建工程(二期)



19800



12800



5



51省道遂龙线龙泉段公路改建工程



75000



63000



6



53省道安仁至龙泉公路改建工程



98000



98000



7



110kV输变电工程



11000



11000



8



生物质发电项目



30000



30000



9



龙泉市瓯江干堤工程



106000



95000



10



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工程(电信、移动、联通)



5000



5000




第八章  切实加强生态保障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走生态路、创生态业、建生态市,以生态市创建为抓手,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中心,以优化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构建生态保障体系为支撑,以建设生态文化为载体,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林牧结合和废菌棒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建设食用菌无木化生产省级试点基地等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有序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积极支持工业企业开展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鼓励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依法对重点污染企业以及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企业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各领域、生产生活各环节的节能降耗,重点抓好高耗能设备的淘汰和改造,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全面推进节约用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加大雨水集蓄、工业废水回收利用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重点加强城镇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各领域节材工作,重点加强冶金、建材等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加快可再生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的推广应用。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倡导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消费等低碳生活方式,普及低碳经济知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化为公民的自觉行动,营造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快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业和交通体系,有序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积极推进清洁发展机制(CDM)、碳汇项目的开发,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二、不断优化生态环境


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切实做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工作,加大“两高一资”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把环保理念和措施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进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确保完成“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任务。


加强污染防治。全面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着力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防治工作。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着力让群众呼吸上更清新的空气;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快流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源地保护。


不断完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乡)中转、市处理”,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到2015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比率达到8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加强危险废物管理,全市医疗废物得到安全无害化处置。


三、加强生态安全保障


加强生态屏障建设。继续加强“三江”源头地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加大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


提升灾害防御能力。加强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重点做好饮用水源、河流交接断面、城市空气质量等监测,加快形成三级联网、全天候实时监控的现代化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境执法、环境信息等保障体系建设,强化环境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业,大力发展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科学发展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建立城乡气象灾害防御网络,增强农村的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控防治措施,加快地质灾害点的农民转移步伐,规划建设城区避灾小区,完善乡镇避灾中心建设,健全灾害救助机制。


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深入推进国家级生态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生态乡镇(街道)、村、绿色系列等创建活动。力争到2015年前创成国家级生态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第九章  积极促进改革创新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创新社会管理观念和体制机制,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解决经济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切实优化发展环境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依据国家和省级机构改革的精神,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逐渐由经济建设向社会管理转变。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行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许可,简化许可环节,规范办事程序,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监督制约机制和配套制度,进一步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的公开、便民、廉洁、高效,努力打造龙泉发展的“最佳软环境”。进一步完善对机关服务效能、公共财政支出、政府项目投资等系列行政行为的监管督察和责任追究制度体系建设,提升行政效能及社会公平。


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


按照《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符合龙泉实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财政卫生投入,促进医疗卫生新体制建设。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医疗救助的惠及范围和补助水平,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完善财政补助政策,深入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实惠。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加强基层组织、城乡社区建设,完善群众自治制度,健全新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处理社会矛盾,满足群众正当权益诉求。


三、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体制改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深化以明晰产权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管理和经营体制,规范集体林权流转,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支持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社,促进林业现代化经营。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投入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的布局,加快培育村镇银行,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




第十章  切实完善保障措施  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切实加强要素保障,积极促进投资增长,不断强化规划的实施管理措施,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一、提高借力发展水平


加快引进市外创业主体、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力要素,全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培育开放型经济。持续借力借智借策发展,不断嫁接激活内生型经济,继续强势推进招商选资、招才引智、招项争资等“三招”工作。


强化招商选资。拓展长三角”、“海西区招商新领域,围绕壮大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延伸,突出五金汽配、泵刀剑、不锈钢等优势产业,实施补链式招商、产业招商专业招商以商引商力争招商引资和实际到位资金继续走在丽水前列


强化招才引智。着重推动与浙大为重心的市校合作向更深层次更高领域发展,力求在项目规模科技含量合作领域合作模式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确保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支持和引导企业组建校企合作创新平台。实施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和质量强市建设。


强化招项争资。紧抓中央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扶持政策及省厅组团结对帮扶机遇,积极对接山海协作工程,争取更多项目和补助资金,大力争取国债资金和省级专项补助,发展环保民生和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


二、积极促进投资增长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实现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推动经济增长。引导投资进一步向现代产业、社会民生、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倾斜。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科学确定投资规模、布局和建设时序,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完善重点建设项目与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的联动机制,强化重点项目实施保障,积极向上争取重点项目戴帽支持。深化细化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探索建立市级层面的部门联动审批机制。完善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管理,不断创新促进投资增长和重大项目建设的体制机制,健全政府投资的咨询决策、执行、监督和责任追究体系。


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作用,完善投资回馈的利益协调机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整合小额、分散的民间资金,转化为规模化、规范化的民间投资。创新民间投资的准入机制和载体,着力优化有利于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环境。加强和改进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促进民间投资的健康快速增长。


三、强化规划实施管理


明确规划定位。本规划是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履行职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据和手段,要以本规划为总领,建立包括重点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区域规划在内的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统一完整的规划体系。


注重规划衔接。以“规划融合”为导向,做好五年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市域总规、区域规划等重大规划衔接工作,确保在本规划指导下,提高规划执行效率。科学分解落实五年规划目标任务,与年度计划制订密切结合,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强化监督评估。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年度监测和中期评估,建立健全重要目标任务实施跟踪反馈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管理。对部分指标因客观原因确需调整的,要通过人大常委会审议后予以修正。坚持人大、政协的监督与指导,建立规划实施监督长效机制。探索建立规划后评估制度,为后续规划编制提供借鉴。


完善考核制度。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按照预期性、约束性指标的不同要求,对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建设项目等实行分类评价考核,提高规划实施的约束性和实效性。


鼓励全民参与。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增加规划透明度,增强民主参与度,积极营造关心规划、支持规划、监督规划的良好氛围,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结  束  语



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和实现全面小康,是我市“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当前,龙泉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机遇期和闯关期,新的征程充满希望和挑战,新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为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名 词 解 释



1、两个确保、两个翻番、两个百亿:两个确保是指“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确保超过全国平均发展速度,确保达到或超过丽水市平均发展速度;两个翻番是指到2010年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分别比2004年翻一番;两个百亿是指“十一五”期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亿元,“十一五”期末工业总产值确保达到80亿元,力争100亿元。


2、“123”全面小康追赶工程:到2015年,我市GDP达到1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3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


3、“一心三点”城镇化布局一心指龙泉市区,三点指省级中心镇安仁、丽水市级中心镇八都和查田两镇。


4、“一极三轴两翼一平台”产业空间布局:一极指市区;三轴指龙泉-安仁、龙泉-小梅、龙泉-花桥3条Y型高速公路走廊地区;两翼指南、北部中低山区;一平台指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龙泉片区。


5、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包括丽水核心区、缙云片区、松阳片区和龙泉片区,重点规划区面积67平方公里,“十二五”开发建设区面积24.9平方公里。是浙江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区、海西与长三角区域合作先行区、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和新型城市化推进实践区。分一心三片,“一心”:即丽水市区核心区。“三片”:即指缙云片区、松阳片区和龙泉片区。


6、建设浙闽赣边际区域中心城市:2006年12月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再创好龙泉,建设浙闽赣边境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2008年具体化为“经济发展在三省边际力争一流,生态环境在长三角保持领先,剑瓷文化在国内外有所影响”三个方面。2009年1月13日在中共龙泉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把建设浙闽赣边际区域中心城市目标确定分为三步走路线图:一是“十一五”期间,争取通过两年努力,在丽水九县市和三省边际十县市的第二方阵中确立领先位置;二是“十二五”时期,在“发展速度最快、综合活力最强、人均指标最高”方面进入第一方阵;三是“十三五”时期即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基本建成“经济发展有底气,生态享受有福气,剑瓷文化有名气”的三省边境区域性中心城市。


7、海西经济区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九市为主体,涵盖浙江温州、丽水、衢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等地区,是对台前沿,具有自然集聚、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是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北部湾经济区之后又一沿海经济增长极。


8、“五型”绿色经济:生态型经济、集聚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文创型经济、边界型经济。


9、“三优两特一新”产业:“三优”指五金汽配、竹木制品和金属材料三大优势产业,“两特”指青瓷宝剑、农副产品加工两大特色产业,“一新”指新能源、新装备等新兴产业。


10、“一心五点”工业空间布局:“一心”指省级工业园区,五点”指金岗不锈钢产业园、安仁泵阀工业园、查田五金汽配园、八都竹木制品园、上青瓷原料生产基地。


11、农村“135”工程:丽水市委提出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实施农村“135”工程,20130年重点培育100个中心村、转化300个后进村、创建500个生态文明村,并要求初见成效。


12、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农民异地转移、农民转移就业、1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1500元或纳入最低生活保障、2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中30%以上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国或全省水平。


13、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是省委省政府深化新农村建设的主载体,即在村庄整治的基础上,通过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等四大体系建设,把农村建成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


14、五整治一提高:整治畜禽粪便污染,实现畜禽养殖粪便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整治生活污水污染,建设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整治垃圾固废污染,建立多形式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整治化肥农药污染,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整治河沟池塘污染,努力恢复河沟池塘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科学选定和推广符合不同村庄实际的绿化树种、绿化模式,提高农村绿化水平。


15、低丘缓坡综合开发:低丘缓坡一般是指海拔500米以下,坡度在5゜—25゜之间的丘陵地带,《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06]20号)要求,低丘缓坡规划要根据“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做到“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的利用方针。我市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分,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为解决我市耕地占补平衡、建设用地紧张等问题提供了出路,我市是全省第一个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县。


16、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龙泉市充分挖掘与浙大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浙南林海”的优势,提出依托浙大等高校,借力发展的新思路。


17、三招:指招商引资、招项争资和招才引智。


18、三个转变: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9、四个发展:集聚发展、借力发展、错位发展、创新发展。


20、一线工作法:文明在一线、服务在一线、调研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业绩在一线、形象在一线。


21、二高二铁:二高指龙庆高速公路、龙浦高速公路;二铁指衢宁快速铁路、龙浦快速铁路。


22、四纵二横:四纵指51省道遂龙线龙泉段公路改建工程;龙泉安福至松阳大东坝公路(龙泉段)二期;龙泉八都至查田公路工程;龙泉安仁至叶村至桌际案公路;二横指53省道改建工程(包括龙泉至八都公路改建工程二期和安仁至龙泉公路改建工程);景宁交见於至龙泉叶村至官埔洋公路工程(龙泉段)。


23、CDM项目:清洁发展机制(CDM)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OP3(京都会议)通过的附件I缔约方在境外实现部分减排承诺的一种履约机制。其目的是协助未列入附件I的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有益于《公约》的最终目标,并协助附件I所列缔约方实现遵守第三条规定的其量化的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 CDM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销售额的转让与获得。


24、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25、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6、“三沿三山”绿化建设:三山即城区周围九姑山、棋盘山、凤凰山;山沿即沿路、沿江、沿景。


27、“一环、二桥、三延、一连”城市道路工程:“一环”即由环城北路、松溪路、环城南路、后沙路、环城东路形成环线;“二桥”即东大桥改造工程、宏河大桥新建工程;“三延”即城市南北向主干道公园路、剑川大道、后沙路延伸至环城南路;“一连”即根据火车站选址位置建设其与主城区道路的连接线。


28、“一环、五横、五纵”:一环:城市外环线;五纵:环城西路、公园路、剑川大道、环城东路-棋盘山路和后沙路;五横:中山路、华楼街、剑池路、广源路和广通街-立新路。


29、“一带、二园、三山”:“一带”即江滨两岸道路绿化景观带;“二园”即宝剑文化公园、龙渊公园;“三山”即凤凰山、九姑山、棋盘山。


30、“一园、两心、五场”:“一园”即儿童公园拆迁改建工程;“两心”即公路客运物流中心、铁路客运物流中心;“五场”即农特产品物流市场、建材专业市场、汽车服务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停车场。


31、四百行动计划:实施100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建成 100个新农村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培养 10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物,推动 100家技术创新企业加速成长


32、六大技术创新基地: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创新基地青瓷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刀剑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竹产业技术创新基地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现代产业技术联盟技术创新基地


33、突破十大技术链: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技术链竹产业生产和加工技术链食(药)用菌生产和加工技术链青瓷宝剑产业技术链农作物栽培产业技术链茶叶生产和加工技术链生态特种养殖业技术链生态食品加工技术链工程机械产业技术链生态环境建设技术链


34、三个优先:即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35、五城同创:指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生态市、园林城市、文化先进市和文明城市。


 




 




 


 


 





 


 






 

















































附件:
附件: